>

1.原文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2.解密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在儒学篇中,这个“流”,就是流放的意思。前面说的是对杨廷和的评价,这个就是说的对杨慎的评价了。世宗与杨慎的冲突发生在左顺门。后多人被流放。

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这个是甚义理?就是说的这个仗节死义。是甚义理?世宗对杨慎之义是有疑问的。

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祖师前面说的是六家,后面说的是三种作为。六与三之间,就是五与四了。明世宗大怒,派人将员外郎马理等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逮入诏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姑令待罪。左顺门事件五天后,被逮捕的大臣受到了处罚。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受杖,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创死亡,另八人编伍充军。但是,朱厚熜余怒未息,命将杨慎、张原等纠集者实行廷杖。张原当时即被杖死,杨慎等或削职为民,或充戍边疆。

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祖师这句话说的很明显,杨慎此举完全是多此一举。

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这句就得反着理解了。翻译过来就是:我是个狠人,直接拉到街市上打。谁叫他们多此一举的?

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这句话说的很明显。杨慎在朝庭的靠山是杨廷和,现在杨廷和致仁回家了,靠山没了,“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是其归属,这时杨慎还带头闹事。与世宗对抗。

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本来杨慎在朝中,已经大势已去。因为此事一闹,也不长久就是世宗对他的评价。

所以世宗没有姑息杨慎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血腥的镇压。

这里作者写了六家的三种行为,就是为了说明夹在中间的五与四。这个‘壁里安柱’就是对杨慎的这一行为的评价。而悟空的“是甚义理?”,是对杨慎的这种鸡蛋碰石头行为,充满了疑惑。

在事情发生时,明世宗此时正在靠近朝堂的文华殿斋戒,他听说左顺门外有骚动,立即派几个太监去让群臣散去。但是群臣推说他们没有得到书面的诏令便拒绝离开。但当诏书随要随有时,群臣仍然拒绝走开。

于是明世宗立即下令锦衣卫将翰林学士丰熙等8人逮入诏狱。一时群臣情绪更加激愤。左顺门前出现混乱,杨慎等人于是撼门大哭,一时“声震阙庭”。看来此时世宗并没有在意杨慎。逮捕的8人中,并没有杨慎。没曾想杨慎闹的更欢了。

结果引来了雷庭之怒。

从上面可以看出,世宗的”是甚义理?“说明世宗完全否定了杨慎的死义。其实这件事,是由世宗命张璁、桂萼两人进京与京城的大臣们来议礼引起的。作为皇帝,调谁进京应该是没有错的,而且还只是“议礼”。但大臣们极力阻止这件事,而且采取了非常规手段。用个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事与义有毛关系?具体的事,非要搞个高大尚的名头来唬人。所以个人认为,世宗的疑惑是很正常的。

皇帝调两个人进京”议礼“,又不是强制执行什么。大臣们这么大的反应是不正常的。而且呢,组织者应该并非是杨慎。从逮捕的8人中没有杨慎就可以看出来,杨慎排在8人之后。此时的杨慎,有点象愣头青的作派,算不上老奸巨滑。

没有查到杨慎是几品官。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职。

这次朝官的这么大的阵仗,完全不是一个六品官职所能发动的。这事一定是四品以上官员发动的。官大一级压死人,从六品与四品,竟直是天壤之别。而且此事亦不是杨廷和发动的,因为他已致仁。这事应该与杨家没有啥关系的。杨廷和只是内阁首辅,出谋划策还可以,皇家的核心成员应该是算不上的。与皇帝对着干的,应该是皇室成员。杨廷和多次致仁,世宗都不允,说明世宗还是记得杨廷和的知遇之恩的。杨廷和与世宗的父亲关系挺好的,所以在朝中,杨廷和应该是世宗的一个依靠。杨廷和致仁,应该是感受到了皇室的压力,而不是来自世宗的压力。毕竟十八岁的世宗,对于官场老手,身经百战的杨廷和,构不成威胁。所以个人认为杨廷和不会发动此次冲突。即使是杨廷和发动的,也不会让其子打头阵。所以个人认为,此次事件的发动,与杨家应该没有关系。

所以呢,作者对杨慎是惋惜的。毕竟他是三大才子之首。杨慎的才华不是因为他爹带来的,他是名符其实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杨慎在此次的表现,异常积极,还表现出了一幅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慨。愣头青的作派一览无余。为何这么说?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是在对高他品级的官员们在这么说话。若不是当时的群情激愤的场景这么说,而是在别的场合对这些官僚这么说话,估计要挨板子。

假设杨慎他们此次成功,那就是让世宗不认朱佑杬这个亲爹,而认朱佑樘为亲爹了。看这事做的,没有道理的。连道理都没有,那来的大义?义从何来?当然我这是事后诸葛亮。

祖师的‘壁里安柱’是最好的评价。无论从那方面来讲,杨慎这纯粹是多此一举。


3.探讨

1.杨慎的作派,完全是被事件裹挟,冲昏了头脑。

2.杨慎的仗节死义真的无从谈起。节在哪?义在哪?逼人过继,不认亲生父母?这是无情无义,没有操守的。

3.杨慎完全是壁里安柱,多此一举。杨慎被放逐后,嘉靖的怒意始终未消,他甚至会经常询问从云南回来的官员: “杨慎现在怎么样啊?”。这事吧,很多人认为是小人之心作怪。但本人并不这么认为。本人认为是对杨慎的惦记,无论是爱惜还是仇恨。也许是杨慎的身上,世宗看到了自已的影子。只有惦记一个人,才会有这么疯狂的举动。世宗嗜青词如命,不可能不想到杨慎。也许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我一直在说,世间最可怕的,不是爱恨情仇,而是宇宙中的寂寥。

4.古之儒者,真的很搞的。现代人不可理解。在现代,压根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的。不过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毕竟五百年来,人的秉性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5.环境造就人。而当时的这种环境,却是儒者造就的。结果众儒把自已给坑了。

6.从上面的事件来看,儒学是一门现实的学问。儒者在中华文明中的所作所为,是波澜壮阔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是可惜了杨慎了,三大才子之首,落得个如此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