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看画,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视其定意若何?结构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
  古人南宗、北宗各分眷属,然一家眷属内有各用龙脉处,有各用开合起伏处,是其气味得力关头也,不可不细心揣摩。如董、巨全体浑沦,元气磅礴,令人莫可端倪。元季四家俱私淑之,山樵用龙脉多婉挺之致,仲圭以直笔出之,各有分合,须探索其配搭处。子久则不脱不粘,用而不用,不用而用,与两家较有别致。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法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先奉常最得力倪、黄,曾深言源委,谨识之为鉴赏之助。
  用笔忌滑、忌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溷、忌明净而腻、忌丛杂而乱。又不可有意著好笔,有意去累笔。从容不迫,由淡入浓,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须于下笔时在著意不著意间,则觚棱转折,自不为笔使。用墨、用笔,相为表里。五墨之法非有二义,要之气韵生动端在是也。
  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操心从事也。至于阴阳显晦,朝光暮霭,峦容树色,更须于平时留心。澹妆浓抹,触处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
  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速之品,故必于平中求奇,绵里有P,虚实相生。古来作家相见,彼此合法,稍无言外意,便云有伧夫气。学者如已入门,务求竿头日进,必于行间墨里,能人之所不能,不能人之所能,方具宋元三味,不可稍自足也。
  
  
  芥子园画传学画浅说
  清王概王蓍王臬撰
  鹿柴氏曰:“论画或尚繁,或尚简,繁非也,简亦非也。或谓之易,或谓之难,难非也,易亦非也。或贵有法,或贵无法。无法非也,终于有法更非也。惟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如顾长康之丹粉洒落,应手而生绮草;韩干之乘黄独擅,请画而来神明,则有法可,无法亦可。惟先埋笔成冢、研铁如泥;十日一水,五日一石,而后嘉陵山水,李思训屡月始成,吴道元一夕断手。则曰难可,曰易亦可。惟胸贮五岳,且无全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驰突董、巨之藩篱,直跻顾、郑之堂奥。若倪云林之师右丞,山飞泉立,而为水浮林空。若郭恕先之纸鸢放线,一扫数丈,而为台阁牛毛蚕丝。则繁亦可,简亦未始不可。然欲无法必先有法,欲易先难。欲练笔简净,入手繁缛。六法,六要,六长,三病,十二忌,盖可忽乎哉!
  六法
  南齐谢赫:曰韵运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写形,曰随类傅彩,曰经营位置,曰传模移写。骨法以下五端,可学而成,气韵必在生知。
  六要六长
  宋刘道醇曰:“气韵兼力,一要也。格制俱老,二要也。变异合理,三要也。彩绘有泽,四要也。去来自然,五要也。师学舍短,六要也。
  粗卤求笔,一长也。僻涩求才,二长也。细巧求力,三长也。狂怪求理,四长也。无墨求染,五长也。平画求奇,六长也。”
  三病
  宋郭若虚曰:“三病皆系用笔。一曰板,板则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浑。二曰刻,刻则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三曰结,结则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滞碍,不能流畅。”
  十二忌
  元饶自然曰:“一忌布置拍密,二忌远近不分,三忌山无气脉,四忌水无源流,五忌境无夷险,六忌路无出入,七忌石只一面,八忌树少四枝,九忌人物伛偻,十忌楼阁错杂,十一忌逭笆б耍十二忌点染无法。”
  三品
  夏文彦曰:“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
  鹿柴氏曰:“此述成论也。唐朱景真于三品之上,更增逸品。黄休复乃先逸而后神妙,其意则祖于张彦远。彦远之言曰:‘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成谨细。’其论固奇矣,但画至于神,能事已毕,岂有不自然者逸则自应置三品之外,岂可与妙、能议优劣。若失于谨细,则成无非无刺,媚世容悦,而为画中之乡愿与媵妾,吾无取焉。”
  分宗
  禅家有南北二宗,于唐始分,画家亦有南北二宗,亦于唐始分。其人实非南北也。北宗则李思训父子,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X,以至马远、夏彦之。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澹,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b、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氏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也。
  重品
  自古以文章名世,不必以画传,而深于绘事者,代不乏人,兹不能具载。然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令人起仰止之思者,汉则张衡、蔡邕,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