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之别,朋友之序,此儒者之所谨守,日切磋而不舍也。虽居穷巷陋室之下,而内不足以充虚,外不足以盖形,无置锥之地,明察足持天下,大举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则社稷之臣也,虽巌居穴处而王侯不能与争名,何也?仁义之化存尔。如使王者听其言,信其行,则唐虞之法可得而观,颂声可得而听。《诗》曰:“先民有言,询于蒭荛。”
  
  第十五章
  
  传曰: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被躧舄,视不出阃,莽然而知天下者,以有贤左右也。故独视不若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若与众听之聪也,独虑不若与众虑之工也。故明王使贤臣,辐凑并进,所以通中正而致隐居之士。《诗》曰:“先民有言,询于蒭荛。”此之谓也。
  
  第十六章
  
  天设其高,而日月成明。来设其厚,而山陵成名。上设其道,而百事得序。自周室坏以来,王道废而不起,礼义绝而不继。秦之时,非礼义,弃《诗》《书》,略古昔,大灭圣道,专为茍妄,以欲速则不达利为俗,以告猎为化,而天下大乱。于是兵作而火起,暴露居外,而民以侵渔遏夺相攘为服习,离圣王光烈之日久远,未尝见仁义之道,被礼乐之风。是以嚚顽无礼,而肃敬日损,凌迟以威武相摄,妄为佞人,不避祸患,此其所以难治也。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孔子知道之易行也。《诗》曰:“诱民孔易。”非虚辞也。
  
  第十七章
  
  茧之性为丝,弗得女工燔以沸汤,抽其统理,则不成为丝。卵之性为雏,不得良鸡覆伏孚育,积日累久,则不成为雏。夫人性善,非得明王圣主扶携,内之以道,则不成为君子。《诗》曰:“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言惟明王圣主然后使之然也。
  
  第十八章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喏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语曰:“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慧。”相观而志合,必由其中。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弼左右,所任使者,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诗》曰:“不明尔德,以无陪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侧。”
  
  第十九章
  
  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则昌,失贤则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袭蹈其所以安存者,则无以异乎却行而求逮于前人也。鄙语曰:“不知为吏,视已成事。”或曰:“前车覆而后车不诫,是以后车覆了也。”故夏之所以亡者而殷为之,殷3之所以亡者而周为之。故殷可以鉴于夏,而周可以鉴于殷。《诗》曰:“殷监不远,在百后之世。”
  
  第二十章
  
  传曰:骄溢之君寡忠,口惠之人鲜信。故盈把之木无合拱之枝,荣泽之水无吞舟之多。根浅则枝叶短,本絶则枝叶枯。《诗》曰:“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祸福自己出也。
  
  第二十一章
  
  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山林茂盛,则禽兽归之。礼义修明,则君子怀之。故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扶身,则贵名自扬,天下顺焉,令行禁止,而王者之事毕矣。《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此之谓矣。
  
  第二十二章
  
  孔子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辟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欢忻芬芳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恒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若夫无类之说,不形之行,不赞之辞,君子慎之。《诗》曰:“无易由言,无曰茍矣。”
  
  第二十三章
  
  夫百姓内不乏食,外不患寒,则可教御以礼义矣。《诗》曰:“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羣生宁。如是而天道得矣。是以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诗》曰:“惟此圣人,瞻言百里。”“于鑈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之至于晦也。
  
  第二十四章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宜。”此文武之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