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
  ○秋,八月,大雩。公与夫人出会,不恤民之应。
  冬,楚人伐黄。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是后楚灭黄,狄侵卫。
  [疏]注“是后楚灭黄”。
  ○解云:在今年夏。注“狄侵卫”。
  ○解云:在十三年春。

  夏,楚人灭黄。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丁丑,陈侯处臼卒。
  ○处臼,《左氏》作“杵臼”。
  [疏]“夏楚人灭黄”。
  ○解云:庄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十三年“夏,六月,齐人灭遂”。然则灭例月,而此不月者,所传闻之世,始录夷狄灭小国也。

  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桓公自贯泽、阳穀之会后,所以不复举小国者,从一法之后,小国言从令行,大国唯曹、许以上乃会。
  ○咸,音咸。不复,扶又反,下同。
  秋,九月,大雩。曲阳穀之会不恤民,复会于咸,城缘陵,烦扰之应。
  [疏]注“由阳”至“之应”。
  ○解云:谓上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

  冬,公子友如齐。
  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孰城之?诸侯不序,故问谁城。
  [疏]注“诸侯”至“谁城”。
  ○解云:案上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传云“孰城之”,彼注云“据内城不月,故问之”。然彼经书月,故得此解,此经不月,传云“孰城之”,漫道诸侯无所指据,缘陵之号由来未有,故怪而问之。

  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以下皆狄徐也。言胁者,杞,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恐,丘勇反。曷,火葛反。
  [疏]注“以下”至“曷而亡”。
  ○解云:即下十五年冬,“楚人败徐于娄林”,注云“谓之徐者,为灭杞,不知尊先圣法度,恶重,故狄之也”;文七年“冬,徐伐莒”,彼注云“谓之徐者,前共灭王者后,不知尊先圣法度”。今自先犯,文对事连,可以起同恶,莒在下不得狄,故复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为莒狄之尔是也。

  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辄发传者,与城卫同义。言诸侯者,时桓公德衰,待诸侯然后乃能存之。外城不月者,文言诸侯,非内城明矣。
  ○为桓,于伪反,下“为桓”“为天下”并注“臣为”同。
  [疏]注“外城”至“明矣”。
  ○解云:正以隐七年“夏,城中丘”;襄十九年冬,“城西郛”,“城武城”之属,是内城不月。外城月者,即上元年夏六月,“城邢”;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之属是也。今外不月,正以文言诸侯,非内城可知,故省文。而昭三十二年冬,“城成周”不月,盖以城天子与内同。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据使者臣为君衔命文也。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已也。使来请娶巳以为夫人,下书归是也。礼,男不亲求,女不亲许。鲁不防正其女,乃使要遮鄫子淫泆,使来请已,与禽兽无异,故早鄫子使乎季姬,以绝贱之也。月者,甚恶内也。
  ○要,一遥反。遮,诸奢反。泆,音逸。恶,乌路反。
  [疏]注“下书归是也”。解云:即下十五年“季姬归于鄫”是也。
  ○注“礼,男不亲求”。
  ○解云:即《昏礼》不称主人之属是也。
  ○“女不亲许”。
  ○解云:即致女之礼是也。
  ○注“以绝贱之也”。
  ○解云:谓绝而贱之,不以为诸侯也。
  ○注“月者,甚恶也”。
  ○解云:正以遇例时,即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庄三十年“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之属是也。今此月者,甚恶内也。范氏云“鲁女无故远会诸侯,遂得淫通”,此亦事之不然。《左传》曰“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不朝。遇于防,而使来朝”,此近合人情。何氏以为鄫、鲁相近,信使泆通,男女之情,风流应合,未世无礼,容或有之,若姜氏如莒之流,宁可然问也。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据梁山言崩。
  [疏]“沙鹿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邑无崩道;欲言其山,文无山称,故执不知问。
  ○注“据梁山言崩”。
  ○解云:即成五年夏,“梁山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