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云:欲言正居,文无成周之称;欲言非正居,王猛入之,故执不知问。

  其言入何?据非成周。
  [疏]注“据非成周”。
  ○解云:正以《公羊》之义,以成周为正居,故言此矣,是以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城周”是也。

  篡辞也。时虽不入成周,已得京师地半,称王置官,自号西周,故从絪辞言入,起其事也。不言西周者,正之无二京师也。不月者,本无此国,无可与别轻重也。
  [疏]注“故从篡辞言入”。
  ○解云:正以《春秋》之义,立、纳、入皆为篡辞,故此谓入为絪辞矣。
  ○注“不月”至“重也”。
  ○解云:《春秋》之义,大国之篡,例合书月,即隐四年冬十二月,“卫人立晋”之徒是,何者?以其祸大故也。小国例时,以其祸小矣,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之文是。今此入王城之邑而篡天子,计其祸咎,实如大国之例,而不月者,正以本无可与别轻重之义,是以时之也。

  冬,十月,王子猛卒。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称王子猛卒何?据子卒不言名,外未逾年君不当卒。
  [疏]注“据子卒不言名”。
  ○解云: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是也。云外未逾年君不当卒者,正以《春秋》上下无其事故也。而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书者,彼乃见杀,非此之类也。而言外者,正以内之子般、子野之徒,皆书之故也。

  不与当也。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春秋》篡成者,皆与使当君之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者,篡所缘得位成为君辞也。猛未悉得京师,未得成王,又外未逾年君,三者皆不当卒。卒又名者,非与使当成为君也。嫌上入无成周文,非篡辞,故从得位卒,明其为篡也。月者,方以得位明事,故从外未逾年君例。
  [疏]注“春秋”至“辞也”。
  ○解云:即“公及齐侯盟于柯”,“齐侯小白卒”之徒是也。
  ○注“猛未”至“当卒”。
  ○解云:猛未悉得京师,即从篡不成,已是不当卒也。假令得作外逾年君,问自不得书其卒,况未成外逾年君,实不得书其卒,言二者不当卒矣。
  ○注“卒又”至“篡”。
  ○解云:既不合卒,今书其名,非欲成其为君,但嫌上经入于王城之时,无成周之文,恐其非篡辞,故从其得位而书其卒,正欲明为篡故也。
  ○注“月者”至“君例”。
  ○解云:絪既不成,理宜略之。而书其月者,《春秋》方书其卒,若得位然,以明其篡事,故曰方以得位明事也。言故从外未逾年君例者,即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何氏云“弑未逾年君,例当月。不月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今此书月,从未逾年君例矣。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是后晋人围郊,犯天子邑。

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尽三十二年)

  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舍如晋。
  癸丑,叔鞅卒。
  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天子间田,有大夫主之。
  ○间,音闲。
  [疏]“叔孙舍”者。
  ○解:《左氏》、《穀梁》作“婼”字。
  ○“郊者何”。
  ○解云:欲言外邑,文无所系;欲言鲁邑,而不言伐我,故执不知问也。

  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与侵柳同义。
  [疏]注“与侵柳同义”。
  ○解云:即宣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传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注云“天子间田也,有大夫守之,晋与大夫忿争侵之”也;“曷为不系乎周”,注云“据王帅败绩于贸戎,系王”;“不与伐天子也”,注云“绝正其义,使若两国自相伐”。今此围郊亦然,故曰与侵柳同义。然则彼已有传,今复发之者,正以侵围异文故也。且若不发传,无以知其伐天子。

  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不日者,恶背中国而与楚,故略之。月者,比肸附父仇,责之浅也。不书葬者,篡也。篡不书者,以恶朱在三年之内,不共悲哀,举错无度,失众见篡。
  ○恶背,乌路反,下同;背,音佩。共,音恭。错,七故反。
  [疏]注“不日”至“略之”。
  ○解云:正以大国之卒,例皆书日,今此不日,故解之。言背中国而与楚者,即此文卒於楚是也。
  ○注“月者”至“浅也”。
  ○解云:僖十四年“冬,蔡侯肸卒”,注云“不月者,贱其背中国而附父仇,故略之甚也”。然则彼过深,故不月,此则过浅,但不日而已,云云之说,备於僖十四年。云不书葬者,篡也者,以《春秋》之例,篡不明者,例不书葬。今此东国篡不明,不书其葬,以明篡矣。
  ○注“篡不”至“见篡”。
  ○解云:二十一年“冬,蔡侯朱出奔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