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位也。
  ○篡,初患反。
  [疏]注“不剌”至“权重也”。
  ○解云:剌桓公嗣子失位者,即不书晋之立矣,故襄十四年“卫侯衎出奔齐”,襄二十六年传云“曷为不言剽之立?不言剽之立者,以恶卫侯也”,彼注云“欲起卫侯失众出奔,故不书剽立。剽立无恶,则卫侯恶明矣”。今书晋立,则不剌嗣子可知。
  ○注“月者”至“国时”。
  ○解云:大国篡例月者,即此文冬十二月“卫人立晋”;庄六年“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哀六年秋七月,“齐阳生入于齐”之属是也。而庄九年夏,“齐小白入于齐”不月者,彼注云“不月者,移恶于鲁也”。其小国时者,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之属是也。
  ○注“立纳入皆为篡”。解云:立为篡者,此文“卫人立晋”,昭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之属是也。其纳为篡者,“纳顿子于顿”,及文十四年“晋人纳捷菑”之属是也。其入为篡者,小白,阳生之属是也。
  ○注“卒日”至“大国例”。
  ○解云:隐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宣公”之属是也。
  ○注“主书从受位也”。
  ○解云:谓主恶晋之从立矣。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隐公卷三(起五年,尽十一年)

  五年,春,公观鱼于棠。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观鱼?据浚洙也。
  ○观鱼,《左氏》作“矢鱼”。浚,思俊反。洙,常朱反。
  [疏]注“据浚洙也”。
  ○解云:庄九年“冬,浚洙”,传曰“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曷为深之?畏齐也”,注云“洙在鲁北,齐所由来”。然则近国北自有洙水,何故远至棠地而观鱼乎?故难之。

  登来之也。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也。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登来,依注登音得。
  [疏]注“得来”至“语也”。
  ○解云:齐人名求得为得来,而云此者,谓齐人急语之时,得声如登矣。
  ○注“由口授也”。
  ○解云:谓高语之时,犹言得来之,至著竹帛时乃作“登”字,故言由口授矣。

  百金之鱼,公张之。解言登来之意也。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张,谓张罔罟障谷之属也。
  ○罟,音古。鄣,之尚反,又音章。
  [疏]注“解言”至“意也”。
  ○解云:正以价直百金,故言得来之。
  ○注“障谷之属也”。
  ○解云:僖三年传云“桓公曰‘无障谷’”云是也。

  登来之者何?弟子未解其言大小缓急,故复问之。
  ○解,户买反,或隹买反。故复,扶又反,“不得复”同。美大之之辞也。其言大而急者,美大多得利之辞也。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诸讳主书者,从实也。观例时,从行贱略之。
  [疏]注“观例时”。
  ○解云:庄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及此是也。彼此非礼,故言从行贱略之。

  棠者何?济上之邑也。济者,四渎之别名。江、河、淮、济为四渎。
  ○济上,子礼反,注同,济水之上。
  [疏]“棠者何”。
  ○解云:正以棠非水名,而於之观鱼,故执不知问。
  ○注“江河”至“四渎”。
  ○解云:即《释水》云:“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夏,四月,葬卫桓公。
  [疏]“夏四”至“桓公”。
  ○解云:即上三年传云“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何氏云“解缓不能以时葬,‘夏,四月,葬卫桓公’是也”。然则桓公见弑在去年之春,过期乃葬,故以解缓言之。

  秋,卫师入盛。曷为或言率师,或不言率师?将尊师众称某率师,将尊者,谓大夫也。师众者,满二千五百人以上也。二千五百人称师,无骇率师入极是也。礼,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
  ○入盛,音成,《左氏》作“郕”。
  [疏]注“将尊”至“夫也”。
  ○解云:《公羊》之例,大夫见名氏,故云此。
  ○注“二千”至“称师”。解云:《大司马》序官文。
  ○注“无骇”至“是也”。
  ○解云:在上二年夏。
  ○注“天子”至“六师”。
  ○解云:天子六师者,即“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是也。方伯者,九州牧也,即《王制》云“千里之外设方伯”是也。二师者,即昭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舍中军者何?复古也”是矣。然则鲁之初封,地方七百里,至於僖公,复伯禽之宇,更为州牧,而以二军为复古,是为方伯二师。方伯之属而以二师为正,则知凡平诸侯一师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