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取讙及僤”是也。
  ○注“分别”至“功德”。
  ○解云:知古有分土无分民者,正以《诗》云“誓将去汝,適彼乐土”,《论语》云“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皆是乐就有德之义故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越,本亦作“粤”,音同。
  [疏]“夏四月”至“于越”。
  ○解云:所以日者,正以十年冬,“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相负故也。

  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灾伤二穀以上,书灾也。经曰“秋,大水,无麦苗”,传曰“待无麦,然后书无苗”是也。先是桓篡隐,百姓痛伤,悲哀之心既蓄积,而复专易朝宿之邑,阴逆而与怨气并之所致。
  ○以上,时掌反,凡言“以上”皆放此。蓄,绩六反。
  [疏]注“灾伤”至“之邑”。
  ○解云:自经曰以下,皆是庄七年传文也。彼传云“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彼注“明君子”云云,“至麦苗独书者,民食最重”是也。以此言之,则知此经灾伤二穀以上,故不书穀名,直言大水而已。而庄二十八年经云“冬,筑微。大无麦禾”,不兼言大水者,传云“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彼注云“讳使若造邑而后无麦禾者,恶愈也”。此盖秋大水所伤,就筑微下俱举水,则嫌冬水者是也。
  ○注“阴逆”至“所致”。
  ○解云:阴逆者,专易朝宿之邑是。怨气者,百姓痛伤悲哀之心是也。

  冬,十月。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贤者不名,故孔父称字。督,未命之大夫,故国氏之。
  [疏]“及其大夫孔父”。
  ○解云:此经之下亦有注。云“贤者不名,故孔父称字。督,未命之大夫,故国氏之”者,但考诸旧本,悉无此注,且与注违,则知有者衍文也。

  及者何?以公夫人言及,仲子微不得及君,上下大夫言及,知君尊亦不得及臣,故问之。
  [疏]注“以公夫人言及”。
  ○解云:即僖十一年“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穀”是也。
  ○注“仲子”至“及君”。
  ○解云:隐元年秋,“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传云“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彼注云“比夫人微,故不得并及公”是也。
  ○注“上下”至“问之”。
  ○解云:哀六年“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是国夏上大夫,高张下大夫。

  累也。累,累从君而死,齐人语也。弑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叔仲惠伯是也。
  ○舍此,音舍,下同。
  [疏]“仇牧”至“曰有”。
  ○解云:仇牧之事,在庄十二年秋。荀息之事,在僖十年春。
  ○注“叔仲惠伯是也”。
  ○解云:应在文十八年,但成十五年传乃言之。

  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据叔仲惠伯不贤。
  [疏]注“据叔”至“不贤”。
  ○解云:成十五年传云“叔仲惠伯,传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原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彼注云“杀叔仲惠伯不书者,举弑君为重。叔仲惠伯事与荀息相类,下得为累者,有异也,叔仲惠伯直先是杀尔,不知荀息死之”。以此言之,则叔仲惠伯不可与谋而见杀,非卫君而死,《春秋》不贤之,是以不书,故此注云“叔仲惠伯不贤”也。
  ○

  孔父可谓义形於色矣。以称字见先君死。
  ○见先,贤遍反,下“形见”、“目见”、“斥见”、“见恩”并同;下悉荐反。
  [疏]“孔父”至“色矣”。
  ○解云:孔父事君之正义,形见於颜色矣。
  ○

  其义形於色奈何?督将弑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弑也,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大夫称家。父者,字也。礼,臣死,君字之。以君得字之,知先攻孔父之家。
  ○殇,式羊反。
  [疏]注“大夫称家”。
  ○解云:即定十二年“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是也。
  ○注“父者,字也”。
  ○解云:《穀梁传》文。
  ○注“礼臣”至“之家”。
  ○解云:臣死,君不名之,称谥若字也者,出《玉藻》文

  。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趋,走也。传道此者,明殇公知孔父贤而不能用,故致此祸。设使殇公不知孔父贤,焉知孔父死已必死?设使鲁庄公不知季子贤,焉知以病召之?皆患安存之时则设废之,急然后思之,故常用不免。
  ○死焉,於虔反,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