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又【廣雅】布,施也。【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又【玉篇】□列也。【書康王之誥】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乗黃朱。【傳】皆□四黃馬朱鬣,以爲庭實。【左傳昭十六年】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註】布,□也。 又【廣雅】布,散也。【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註】布路,分散。 又【爾雅釋天】祭星曰布。【註】布,散祭於地。 又【廣雅】布,班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又藥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又金布,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懸泉激流曰瀑布。【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 又露布。【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又姓。【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又複姓。【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註】司馬彪曰:姑布,姓。 又與尃通。【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註】徐廣曰:尃,古布字。【漢書】作布。考證:〔【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師古曰,今布者,令篇名也。〕 謹照原文今布改金布。〔【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專結縷。〕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

帜 【寅集中】【巾字部】 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志切,音熾。【說文】旌旗之屬。【廣韻】旗幟。【字詁】標也。【廣雅】旛也。【史記高祖紀】旗幟皆赤。【前漢淮隂侯傳】拔趙幟,樹漢赤幟。【註】索隱曰:幟帛長丈五,廣半幅。 又通作織。【前漢食貨志】治樓船十丈餘,加旗織於其上。【註】師古曰:織,讀曰幟。 又記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裾爲幟。【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又【廣韻】【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子集上】【丿字部】 【說文】古文五字。註詳二部二畫。

幋 【寅集中】【巾字部】 幋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音槃。【說文】覆衣大巾也。或以爲首鞶。【廣雅】巾也。

【補遺】【丑集】【土字部】 【龍龕】渠追切,音逵。土也。

導 【寅集上】【寸字部】 導 〔古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盜。【說文】導,引也。从寸道聲。【徐曰】以寸引之也。【周語】□人爲導。【註】謂敵國賔至爲先導也。【孟子】君使人導之出疆。 又治也。【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荆山。【註】言治山通水也。 又通也。【周語】太子晉曰:川氣之導也,疏爲川谷,以導其氣。 又【增韻】啓迪也。通作道。【論語】道之以德。又【前漢文帝紀】道民之路在務本。 又簪導。【釋名】簪,兓也,以兓連冠於髮也。導,所以導櫟鬢髮,使入巾幘之裏也。南齊高祖性儉約,見主衣中有玉導,曰:留此是興長敝源。命擊碎之。

峄 【寅集中】【山字部】 嶧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說文】从山睪聲。【書禹貢】嶧陽孤桐。【疏】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卽此山也。 又【爾雅釋山】屬者嶧。【註】言絡繹相連屬也。 又與繹通。【詩魯頌】保有鳧繹。【註】鳧繹,二山。通作嶧。○又邑名。【左傳文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繹。【註】繹,邾邑名。本在鄒縣。

币 【備考】【寅集】【巾字部】 币 【龍龕】同印。(幣)【唐韻】【集韻】【韻會】□毗祭切,音弊。【說文】幣帛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註】幣帛,所以贈勞賔客者。 又【集韻】財也。【橫渠理窟】幣者,金玉齒革泉布之雜名。【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四曰幣貢。【註】幣貢,玉馬皮帛也。又【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管子國蓄篇】以珠玉爲上幣,黃金爲中幣,刀布爲下幣。【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幣,直四十萬。【前漢武帝紀】有司以幣輕多姦,農傷而末衆,又禁兼幷之塗,故改幣以約之。【註】幣,錢也。更去半兩錢,行五銖錢,皮幣,以撿約姦邪。 又【集韻】必袂切,音蔽。義同。(幣)考證:〔【周禮天官大宰】【註】幣帛,所以贈答賔客者。〕 謹照原文答改勞。

嶓 【寅集中】【山字部】 嶓 【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禾切,□音波。嶓冢,山名。【書禹貢】嶓冢導漾。【註】卽梁州之嶓山,形如冢,故名。【前漢地理志】山在隴西郡氐道縣,漢水出焉。 又【五音集韻】補過切,音播。義同。

帄 【補遺】【寅集】【巾字部】 帄 【字彙補】都汀切,音丁。補衣裳曰補帄。

嶏 【寅集中】【山字部】 嶏 【廣韻】【集韻】□滂佩切,音配。【說文】崩聲。【集韻】石隕聲。 又【玉篇】皮鄙切,音嚭。毀也。或作圮。 又【廣韻】敷勿切,音拂。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