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恶利也。放,依也。言人每事依於财利而行,则是取怨之道也,故多为人所怨恨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包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
[疏]“子曰”至“礼何”。○正义曰: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能以礼让为国乎”者,为,犹治也。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言人君能以礼让为教治其国乎?云“何有”者,谓以礼让治国,何有其难。言不难也。“不能以礼让为国”者,言人君不能明礼让以治民也。“如礼何”者,言有礼而不能用,如此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已。”)
[疏]“子曰”至“知也”。○正义曰:此章劝学也。“不患无位”者,言不忧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忧其无立身之才学耳。“不患莫己知”者,言不忧无人见知於己也。“求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学行之,使已才学有可知重,则人知已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晓不问,故答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正义曰: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参乎”者,呼曾子名,欲语之也。“吾道一以贯之”者,贯,统也。孔子语曾子言,我所行之道,唯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晓其理,更不须问,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门人问曰:何谓也”者,门人,曾子弟子也。不晓夫子之言,故问於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者,答门人也。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犹晓也。”)
[疏]“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晓不同也。喻,晓也。君子则晓於仁义,小人则晓於财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包曰:“思与贤者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疏]“子曰”至“省也”。○正义曰:此章勉人为高行也。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见彼不贤则内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包曰:“几者,微也。当微谏,纳善言於父母。”)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包曰:“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
[疏]“子曰”至“不怨”。○正义曰:此并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几谏”者,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言以谏於父母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者,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劳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劳辱之事,已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郑曰:“方,犹常也。”)
[疏]“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正义曰:方,犹常也。父母既存,或时思欲见已,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设若告云诣甲,则不得更诣乙,恐父母呼已於甲处不见,则使父母忧也。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郑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为。”)
[疏]“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正义曰:言孝子在父母丧三年之中,哀戚思慕,无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为故也。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学而篇》是孔注,此是郑注,本或二处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正义曰:言孝子当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则以父母年多,见其寿考则喜也;一则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正义曰:此章明慎言躬身也。逮,及也。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故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
[疏]“子曰”至“鲜矣”。○正义曰:此章贵俭。鲜,少也。得中合礼,为事乃善。设若奢俭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疏]“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正义曰:此章慎言贵行也。讷,迟钝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