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生纂錄
  經名:攝生慕錄。不著撰人。一卷。《新唐志》著錄有『王仲止《攝生慕錄》一卷』,疑即此書。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眾衍類。
  攝生纂錄
  導引篇
  赤松子坐引法
  長跪,兩手向前。各分開,以指向外。次長跪,兩手叉腰。次復長跪,右手曳後去,左手叉腹前。次復緩形長跪,左右手更曳向前,更從叉腰。次復長跪,伸兩手著背後。次復平坐,以膝相張,兩足向外,兩手叉腰。能常為此法,令人耳目聰明,延年益壽,百病不生。為此法訖,當立以手摩身令遍,勿大寒、大熱、風燥、醉飽時作之。
  《養生要集》曰:《導引經》云:清日一未起,先啄齒二七,閉目握固,漱津唾,一咽氣,尋閉息,極乃徐徐。頓踵三,還上狀,叉手頓項上,左右自引捩,不息復三,伸兩足,返手前卻,自極復三,皆當朝暮為之,能數尤善。
  又清旦初起,以兩手叉兩耳,極上下之二七,令人耳不聾。
  次縮鼻閉氣,右手從頭上引左耳二七止。次復以左手從頭上引右二七。次引兩鬢舉之。令人血氣流通,頭不白。
  又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邪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以摩身體,從上至下,名乾浴。令人勝風寒時熱,頭痛疾病並皆除也。
  婆羅門導引法
  第一,龍引:以兩手向上拓,兼似挽弓勢,右左同。又叉手相捉頭上過。
  第二,龜引:峻坐,兩足如八字,以手拓膝,行搖動,又左顧右顧。
  第三,麟盤:側外,屈手承頭,將近將腳,屈向上,傍髒展上,腳向前拗。左右同。
  第四,虎視:兩手據狀,拔身向背後視。左右同。
  第五,鶴舉:起立,徐徐返拗引頸,左右挽。
  第六,鸞趨:起立,以腳徐徐前踏,又握固,以手前後策。
  第七,鴛翔: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
  第八,熊奮:迅以兩手相叉,翻覆向胸臆,抱膝頭上,宛轉。
  第九,寒松空雪:大坐,手據膝,漸低頭,左右搖動,徐徐迴轉。
  第十,冬柏凌風:兩手據將,或低或舉,左右引,細拔迴旋。
  第十一,仙人排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據林,如排天。左右同。
  第十二,鳳凰鼓翅:兩手交捶膊井連臂,返捶背上連腰腳,各三數度。為之細拔迴旋,但取使快為上,不得過度,更至疲頓。
  調氣篇
  吐納煉氣法
  夫天地萬物皆因氣以成形。故知氣在人中,人在氣中。氣聚即生,氣亡則死。善行氣者,內以養身,外以卻患,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故善加調攝,必銷眾疾,苟有壅滯,便即生療。養生者當先存此道矣。
  仙經云:服氣者神明而壽。雖能服食而不知調氣,效乃運。若專調氣而療疾者,效速於緘石矣。人能常存之,不死之道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百姓也。能理民則能理國,能理氣則能理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死者不可以生也,亡者不可以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可於既逝之後。人難養而易危,氣難清而易濁。
  故審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慾所以固血氣,然後眾害卻焉,壽命長焉。
  每清朝初起,面向午展兩手於膝上,心眼觀氣入項,下達涌泉。朝朝如此,名日送氣。常以鼻引氣,口吐氣,常欲出氣少,入氣多。每欲食,先須送氣入腹,令與食為主。
  仙經云:食有十二時,氣從夜半始。自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以心受之。四季引鎮星黃氣,以脾受之。秋引太白,白氣以肺受之。冬引辰星,黑氣以腎受之。
  又有食六戊之精,亦有大效。假令甲子旬有戊辰,則竟其旬常向辰地而吞氣,後則到甲復向其旬之戊也。
  凡此諸法,備在仙經,恐非流俗所能行用,好道君子安可忘?
  諸《服氣經》云: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日中至夜半為死氣,常以生氣時正僵#1外瞑目,握固,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日增息如此,則身神具,五臟安。能閉氣至二百五十,華蓋明,耳.目聰,舉身無病,邪不干人矣。
  寶氣一名煉氣,一名行氣,一名長息。其法,正僵外,徐漱醴泉而咽之。因行氣,口但吐氣,鼻但納氣,徐縮鼻引之,莫太極者,難還入。五息已息,自可吐也。一息數之至九十息,若然可頻伸。頻伸訖,復為之,滿四九。四九三百六十息為一竟。咽之者每吐氣,欲止輒一咽之。乃鼻納氣也,不爾或令人嗽。
  凡氣納則氣上昇,吐氣則氣下流,自覺周身也。
  凡行氣常以月一日,念令氣從手十指出,以十六日盡。月晦念令氣從足十指出,久久自覺氣從手足通,即能閉氣不息,便長生矣。靈龜所以千歲不食者,能不興鼻息故也。太清行門戶之道,《九都經》謂之天壯地壯。天地壯,氣通即能輕舉矣。手為天門,足為地戶;手為天壯,足為地壯者也。
  凡行氣當髻實為之,常以鸚嗚生氣時正僵外,握固,兩足問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