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法王不刊之衍。具斯四義,故得稱經。
  就此一卷之中,又為四也:
  第一從初至徹照諸天,名為序分;
  第二從爾時眾聖下,至難可拔贖,名為正說分;
  第三從爾時太上道君得聞命旨下,盡頌終,名為通傳分;
  第四從爾時聖眾下,名為總結。
  就初序分之中,又分為五:
  第一舉天尊與徒眾雲集;
  第二從俱在西那玉國下,次明凈土方所;
  第三從敷黃金薦地白玉緣階下,至正述國土裝嚴;
  第四從黃雲四纏紫霞三匝下,表諸祥瑞;
  第五從是時天尊含笑下,明出威光。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
  元始天尊與太上道君、十方大聖、飛天神王、七千二百四十童子,俱在西那玉國鬱察之山,浮羅之嶽長桑林中。
  釋曰:此則開宗發迹之道,備諸賢聖之目,即是第一,舉天尊與徒眾雲集之時,并明凈土方所。元始天尊者,至聖之洪名,生成之大號,遠窮溟涬,難以為言,近尋教迹,方可立稱。又元始者,言其最先。天尊者,語其高妙。故曰元始天尊。太上道君者,得道之聖人。飛天神王者,自在之靈智。童子者,內無嗜慾,外絕營求,至性不虧,湛然凝寂。俱在西那玉國鬱察山中浮羅之嶽。此為净土方所,即玉京之妙境,碧虛之上界。亦言此土之人,純浄潔白,或如白玉,乍等嚴霜,因此立名稱玉國。又更山名鬱察,嶽號浮羅,林有長桑,便為題目。此說經之處,乃具而言之。猶如孔子定書,老君說經於函谷。向來既標說經之聖人,并顯說法之處所,更顯所居之處,有何珍異。
  敷黃金薦地,白玉緣階,七寶琳琅,光明煥日,黃雲四纏,紫霞三匝,香光纏蒼,衝溢虛空。
  釋曰:此是天尊所居之處,即是第三,述國土莊嚴,并表祥瑞。敷者,布也。言其說法之所,悉以黃金遍布,其地階之邊,并用白玉而為緣鈁。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琹、瑪碯之類。琳琅者,即玉之別名也。天尊所居之處,眾寶珍奇,莊嚴妙麗,光彩煥爛,朗徹十方,照耀諸天,明於日月,故云光明煥日。黃雲四纏,紫霞三匝者,此是表諸祥瑞。黃即中方之色也。復有正色呈祥,喜雲顯瑞,一時俱合,四面而來。蓊蔚軿闐,周旋圍逵。
  又更紫氣輕霞,縈盤三匝,靈風扇動,香氣氤氳,鬱縊虛空,而為供養。
  釋曰:不道餘事,而言紫霞者,朱黑相雜而為紫霞。朱曰陽,曰道。黑曰陰,曰德。明天尊道德,猶若慈雲,蔭覆眾生,恩隆父母。但以上界天堂珍奇、雅妙華飾,果報自然,與俗不同,將音樂奇能,亦應殊異。
  天鈞大樂,奇雅妙音,萬種互作。
  釋曰:天鈞者,自然之奇響。大樂者,非常之妙曲。故曰奇雅妙音。萬種互作者,言所奏音聲,皆自然而至,千種萬伎,娛樂天尊,諸天既獻諸珍奇,并奏雅音,天尊歡喜,顯所靈相。
  天尊含笑,五色光明,從口中出,徹照諸天。
  此是天尊歡喜顯靈相,即是第五,明出威光。從上至此,總為序分。但天尊常適,故若含笑,照同春景,每有光明,所在蒙恩,無不徹照。但道眼清浄,眾聖共同,俱在會中,宜應利見。
  爾時,眾聖俱在一處,普見十方無極世界地獄之中,
  此是眾聖乘天尊威光,地獄之中,無不覩見。爾時者,即是天尊說法之時。眾聖者,不一之稱。但眾既同,悉皆普見,未知地獄之中,有何責罰。
  囚徒謫役,餓鬼死魂,裸身無衣,頸腳鎖械,
  此明眾生宿業,不修善根,諸惡備造,死入地獄餓鬼道中,裸形飢贏,頭頸鎖械。但餓鬼死魂,身既無衣,項上著鎖,腳上連械,未知中間,甚為楚痛。
  足立劍樹,頭戴火山,
  此皆隨緣所受,言豈直飢餓裸形,每令身負鐵杖,足立劍樹,頭戴火山,焚割其痛毒難忍。或頭然火炭,足立刀山,摧逼驅馳,考以鐵杖,四肢鎖械,運動無由,萬劫之中,恒受斯罪。此類眾生,既受斯苦痛,未審中間,更有何色類。
  大小相牽,五體爛壞,頭面燋燎,鑊湯煮漬,萬痛切身,
  釋曰:此等狀跡,即文可知,皆由前身彈射飛鳥,殺害眾生,布網張羅,飛鷹走犬,刳胎探卵,鼎鑊烹燖,廣造諸愆,有此報對。
  金鎚亂拷,食息無閑,飢即食炭,渴飲火精,
  此是惡業眾生,造罪非一,慳食過重,餓鬼報身。飢欲求食,食成火炭。渴方就飲,水變火精。此緣慳貪,障閉功德。此乃諸經具明,非唯今為子說。
  萬劫#2恒在餓鬼道中。大眾慈悲,稱無量善,一時舉手彈指,敬禮尋聲救苦天尊,願生生世世,莫作慳貪,障閉功德,受如此報。非直只餓鬼道中,亦更餘處,流曳三塗五苦之中。
  此言非直一處受報,乃更流曳三塗八難之中,無不周遍。三塗者,即是地獄道,畜生、餓鬼道。五苦者,抱銅柱,履刀山,循劍樹,入鑊湯,吞火食炭。并三塗地獄,是名八難。但眾聖慈悲,恒懷愍念,既斯痛切,應有問端,其次之若為起請。
  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未審此輩罪人,生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