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請問所受,不得論及私鄙。弟子事師,師若遠行還,弟子皆當隨路遠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師至,弟子與師同行,不得踐師影,慎之。弟子與師共在座,不得受人跪拜,所以爾者,座無二尊。弟子不得陰行橫勃,忿鬪師主。弟子若出入,及所營作,每先諮問於師,不得自專。弟子事師,皆當恩愛信實,不得猶豫二心。弟子不得竊盜、發泄師器笈中,犯師禁戒,科律得罪。弟子不得背判師主,慎之,具在《明真經》文。弟子與師同處,不得洟唾左右,慎之。弟子侍從師,若值賓客,弟子侍衛師左右,不得高抗大坐,與凡俗無別,皆入不孝,慎之。弟子受師法業,後玄德成就,為人所宗,皆當謙下,存憶本師,勿忘先恩也。弟子事師,不得輒坐師牀席處所,神司之急示也。
  右弟子奉師科戒,合三十六條。
  三洞眾戒文卷上竟
  三洞眾戒文卷下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
  第一戒者,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徹。
  第二戒者,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啼吟。
  第三戒者,鼻無廣嗅,雜炁臭腥,易有混濁,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薰之屬,濁注五神,藏府憤潰。
  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戒者,心無愛欲,搖動五神,傷精喪炁,體發迷荒。
  天尊言:其六戒者,身之大患。來生男女雖受人形而六情不純,未見經教,不聞法音,形不自覺,沉迷罪門,致令短促,不竟天年,長處惡道,甚可哀憐。故說是戒,開度天人,善心信向,一意歸命,尊奉聖教,閉諸惡門,則形入虛空,六通智慧,六情恬夷,神自寧也,炁自和也,精自固也,壽命長遠,終不亡也。
  萬福曰:六情者,染罪之門,喪身之源也,所以持戒先制六情,六情恬夷,神道歸也。故學士初入中乘,先須閉塞六情,然後漸階一道。故以為次,達者詳之矣。
  三戒文
  經曰:凡學妙精、玄變神化、大道眾術,當潔己清齋,誦習清戒,洞曉義趣,動靜通神,勤行善道,謹密妙事,諦在功過,勿生謬妄,心識明定,戒業又全,然後行道,應心如口。不能修此,人鬼亂壤,滅己誤他,為道兼濟,濟物安己,慎勿戲弄,以道誇人。又勿害他,以利於己,當持此戒,以制之也。
  第一戒者,諦識因緣,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諦守少私,勿利我損物。
  第三戒者,諦習勤行,勿混俗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行,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炁正神,降與為一,身神又一,一無二焉,得道常存,號曰太上。不行此戒,服佩符文,勞而無驗,非太上弟子也。
  五戒文
  經云:帝昊英告黃帝曰:吾受太上老君眾經要戒,勤行之報,得有今日,法應流布,勸化將來,不得閉塞,杜絕後生。子心精鍊,方與長生,宜廣宣戒,以成兼濟之功矣。黃帝稽首再拜,奉旨遵行。
  第一戒者,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
  第二戒者,耳不貪五音,願聞善,從無惑。
  第三戒者,鼻不貪五氣,用法香,遣俗穢。
  第四戒者,口不貪五味,習胎息,絕惡言。
  第五戒者,身不貪五綵,履勤勞,以順道。
  右五戒,五老帝君各遣二十五神,防護受持者身,免脫災害,延年壽命,安國寧家,救度一切。受授之時,依如三戒法,三戒招玄元始三炁,五戒延仁、禮、信、義、智五炁,三五為八,周有遍無,鍊而精之,洪纖畢備。
  八戒文
  太上曰:凡諸戒律,通應共行,其間緩急、繁簡、高卑,各有意義,准儀玄元,變化生數,階漸相成,三五八九,十百千萬,雖隨緣所堪,亦不可越略。知迴向正法,修長生不死,三、五已參,宜受八戒。
  第一,星解五行,備修五德。
  第二,習五事,不可無恒。
  第三,平理八正,行藏順時。
  第四,明識五紀,與炁同存。
  第五,精審皇極,上下相和。
  第六,修三德,期會三清。
  第七,决定疑惑,化偽為真。
  第八,考校徵驗,消禍降福,鍊凡登聖,無負三尊。
  右八戒,持之必全,犯破即謝,首悔責躬,改意革心,堅防後失。行之三年,八方善神會來擁護。六年,保免六極。六極者,凶禍短折,常多疾苦,恒懷憂慮,積苦貧乏,形容醜惡,尫弱無施也。八年,永享五福。五福者,長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鍊有入無,自識宿命也。九年神通,超凡成聖矣。
  三訣文
  經曰:志學之士,才力未強,多知為敗,怠墮致殃,善行教者,照其所堪,隨品稍□,悱憤日新,且閉繁科,示以要訣,眾經諸法,漸次修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通由要起,要訣有三。
  一者曰因。無始中來,仍有識性,性靈無滅,死苦尚存,生樂無機關。不識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慼身,苦樂是甘,無妄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