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吾所得。無得之是謂無德。
  道不可得,苟得無得,是謂得道。若覺有得,則為失得。有得得德,無得得道。
  一返道,道返真,真返神,神返元,元返妙。至妙無返,變化息矣。此道無上,吾曰最上。妙道得之,入於無始。
  返者,返有歸空,返末歸本,返流歸元。人所以隨流下而忘反者,外物怵之爾。苟外物無慕,則內重,則不流。既不下流。則必返上。返返之極,至無所返,乃為至道。
  第七章一百十四言
  妙清元淨,妙元清淨,大本元清,妙淨元妙。清淨之返本,吾神復清淨,道出清淨,清淨道生。
  物之本始,純一不雜,雖非清淨可名,而捨清淨無名之者,故曰:妙清元淨,大本元清。學道必自清淨始,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故曰:清淨道生。
  清淨妙宮,其間有清諍真法。真一不見,一不可得。清淨不在於無數,妙道法清淨,雖泛不雜,故無數亦不雜。
  清淨妙宮,有清淨真法,言世人不識清淨之體,以無為為清淨,故特出真法以破。凡識所謂真清淨者,真一不見。若真一不見,則萬法皆不可得。萬法既空,雖一亦不可見。故無不清,無不淨。又曰:清淨不在於無數,由世人以無數為清淨。自云求淨淨不可得。故道家《定觀經》偈曰:智起生於境,火發生於緣,各得真種性,乘流失道原。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若知知本空,知即眾妙門。又釋氏《心銘》有曰: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端,寧知一種。一處不通,兩處失功。迷有沒有,從空背空。今以兩偈互相發明,即見清淨真法。《定觀》偈云:智生於境,火發於緣,智與火即是吾之心智。由智逐境,心緣物而情識,生方其未散,覺了之性與照明之種,皆從真出。及其流散,乃失道原。然自流注不可強絕,本是妙明,真一種性,流注自然,非有別體,若生心取合起念,息知心不可息,秪益煩撓。故曰: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煩。若知無明,本無有異,由吾自戀,乃失淨體。念念放起,念念皆空,則無始以來,贏重習氣,頓然清明。若總清明,即為眾妙,釋氏心銘,亦不異此。蓋言以止止動,動未可止,更添止心。如此即滯兩端,寧知淨穢本空,動止本一,由吾自異。故彼成異此,所謂一處不通,兩處失功也。若但捨穢求淨,即穢不可除。是迷有而入于有,從空而背於空矣。此經云:清淨不在於無數,雖道散而為百千萬億,猶無數也。故有數亦清淨,無數亦清淨,蓋物物本淨,雖泛不雜,有數亦不雜,無數亦不雜。
  清淨無為,無為清淨。道為清淨流物物之原。雜不混,散不失。清淨道流,妙元清淨之海。吾何不返逝矣。
  清淨即無為,無為即清淨,無為而為,謂之道為。道為雖無不為,然不失清淨。道即物原,物物具道,雜而不混,散不失真。惟體道者識之,故能返流全一,與道同流,歸于清淨。大海無流不返,謂之返逝。
  第八章三十三言
  清淨生動,動生清淨,吾居清淨妙動。
  靜為動之體,動為靜之用。方其無事,湛然清明,不為靜縛。及其有事,應以無心,不隨動轉。定觀所謂處喧無惡,涉事無惱,此是真定。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強求就喧。以無事為真宅,以有事為應跡。此即淨吾居,清淨妙動之意。
  道流嶮岨,發源清淨,眾動一流,清淨普流,得之妙。
  水流既遠,經涉嶮岨,豈能保其必清。然其源必清。道流於物經涉世,故豈能保其必淨。然其本必淨。動雖眾,然其流則一。物雖多,然其致則一。故曰:清淨普流。得之者無所不淨,故曰妙。
  第九章一百七十三言
  流實動生,道虛清淨。清淨生虛,谷妙,谷流清淨。
  動生於實,淨生於虛,心虛則靜,心實則動。所謂實者,喜怒愛惡窒之也。若內無窒,則中虛。中虛未有不淨。莊子曰:室無天遊,則婦姑勃蹊。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天遊者,虛之謂也。虛而應,故曰:谷無所不容,谷之妙。
  道帝流通,清淨無礙。無數,無無數,應乎清淨不敢違。
  淨之所以為淨者,以其應不失淨。唯應不失淨,然後無所不淨。故道帝流通,周旋眾有而不礙。清淨無數者,空也。無無數者,有也。應乎有無,不失妙淨。故經曰:常應常淨,常清淨矣。
  清諍妙生,靈虛一化。清淨妙無,不知其始。妙無窮始清淨,無窮始流返。吾無窮始,妙不可測清淨,清淨不可測妙。清淨自然,自此得矣。
  清淨生妙,涉於群有,然靈虛一化,有未嘗有。清淨妙無,擴然無際,不知其始,無而不無。故妙無終窮,是謂自然不可窺測。
  吾妙法清淨生。生無窮運成天地,始一元生。清淨妙流,一上一下,中含清淨之妙。清淨神虛。不形不氣,清諍出入,定乎清淨之天。
  本始之妙法於清淨而生。生不窮本,於無為而不盡。無為未嘗有為,而不離有為,以至運成天地,一上一下,而清淨神虛,常流於其間,不形不氣,宰制萬物,出入清淨。故謂之清淨之天。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又曰:存心養性,以事天。天者,清淨本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