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虛無玉京。修行之人,得度無色之界,以入四種民天之上、玉京虛無道境,方無墜墮。未得過者,猶滯輪迴;蓋生死之根未斷,陰陽之炁猶存,尚隸乎數,或陞或墜,輪轉無窮,唯得道乃已。
  我位上王,匡御眾魔。空中萬變,穢氣紛葩。保真者少,迷惑者多。
  《內義》曰:保真者,乃任常不渝;迷惑者,即居幻易遷。有如蘭麝之馨,達者謂之妖淫穢氣也;是非之場,達者謂之罪福紛擾也;粉黛之容,達者謂之鳩毒葩華也。舉世樂為,故曰迷惑者多。
  仙道難固,鬼道易邪。
  仙道恬淡無為,雖設禁戒,鮮有堅守。世事縱心快慾,不待教誘,自然從靡也。
  人道者心,諒不由他。
  《內義》曰:三教皆由心地發明。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或曰正心、洗心;或曰虛心、靜心;或曰息心、降心,無非令人淑此以復其善。故儒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皆由心正而後身修。推此及彼,綽然有裕,豈外乎心!《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若夫致知、格物,亦自正心而得矣。道家云:生我於虛,置我於無;生我者神,殺我者心。又曰:眾生受諸惡業,皆由自心妄想顛倒,不悟無為。一切罪根,皆由心造。天堂快樂,自由心生;三界沉淪,亦從心起。佛家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又曰: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馬祖所謂:即心是佛也。《圓覺經》云: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裴休曰: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楊龜山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邵康節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又曰:身生天地後,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餘何足言。由是觀之,信乎不由他矣。其要在於謹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靜定棲神,毋生雜想。抱一守真,神和炁清。死灰其心,槁木其形。外景不入,內景自扃。勿逐勿染,萬慮自澄。專炁致柔。復性如嬰。其或反此,徒取苦辛耳。
  仙道貴實, 見素抱朴,復命曰常。 人道貴華。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爾不樂仙道,三界那得過。其欲轉五道,我當復奈何。
  《內義》曰:不樂仙道者,人道貴華也。為貪世樂,不知輪迴之苦。按《本起經》云:思想不能復,還反于道,便入五道無休息時。何謂五道?一道者,神上天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獸為禽獸;四道者,神入薜荔為餓鬼;五道者,神入泥犁地獄中考。嗚呼!大聖慈悲,諄諄告戒,倘或悟世樂之非樂,度三界之為樂者,必不忍輪迴於五道矣。已上正文,道君叙述。
  此三界之上,飛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參洞章。誦之百徧,名度南宮。誦之千徧,魔王保迎。萬徧道備,飛昇太空;過度三界,位登仙公。有聞靈音,魔王敬形。
  靈音謂靈寶本章,道君嘆美魔王歌章,誦之尚得成真入道,況我靈寶本章乎!
  《內義》曰:心與經通,行與經合,唯善為一,杜絕諸緣者,誦之方如經旨。
  敕制地祇,侍衛送迎,拔出地戶五苦八難,七祖昇遷,永離鬼官。魂度朱陵,受鍊更生。右敕制乃元始天尊所降,道君紀錄。
  《內義》曰:敕制乃元始天尊之命令元始祖炁也。命令,造化也。地,土也;衹,神也,喻祖炁造化、真土之性而生神。侍衛者,養正持盈、守雌抱一也。送迎者,坎流於戊,離就於己也。 此乃功成而丹就也。故《悟真篇》曰:取將次位心中實,點化離宮腹裏陰。從此變成乾健體,濳藏飛躍自由心。如是則陽炁純全,陰炁剝盡,離五行之數,脫八卦之機,故曰拔出地戶五苦八難也。陰炁絕於坤戶,故曰七祖昇遷,永離鬼官。陽神聚於離宮,故曰魂度朱陵,受鍊更生。此乃脫胎神化、長生神仙也。
  是謂無量,普度無窮,有祕上天文,諸天共所崇。泄慢墮地獄,禍及七祖翁。
  《內義》曰:大而天地,微而昆蟲,此道具足,初無欠闕。不以貴而與,不以賤而抑。其所祕者,蓋恐人之輕瀆,倘能尊敬奉行,獲福無量;或有不饉,冥憲具存耳。
  道言:此二章並是諸天上帝、及至靈魔王隱祕之音,皆是大梵之言,非世上常辭。言無韻麗,曲無華宛,故謂玄奧,難可尋詳。
  《內義》曰;此二章,混洞赤文、元洞玉曆是也。一明先天之道,一明後天之理。隱祕之音,大梵之言,丹藥玄微,理亦如之。非世言辭,難以尋究,不因師旨,其可易為乎?
  上天所寶,祕於玄都紫微上宮,依玄科四萬劫一傳。若有至人齎金寶質心,依舊格告盟十天,然後而付焉。
  萬劫如昨夜,千春如今朝。則四萬劫一傳,亦非久遠,此乃天真之格,非人世傳受之期限也。
  《內義》曰:此經此道,上天寶祕,授受有格,其可輕邪。
  道言:夫天地運度,亦有否終。
  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