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之女真,入武夷山隱焉。後人常常見之。其地四圍皆生毛竹,故人因毛竹而亦呼此二魚為毛女。
  梅姑
  梅姑,秦時丹陽縣人。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縣有梅姑廟,尚存。
  女几
  女几者,陳氏酒家婦也。有仙人過其家,以素書五卷質酒,几開視之,乃仙方也。私寫要訣,依而修之。數歲,仙人復來,笑曰:竊學無師,有翅不飛。女几隨仙人去,今所居女几山是也。
  孫氏
  孫氏一云雍氏,漢天師張道陵之妻也,同隱龍虎山修道。章帝元和二年,俱到蜀,居陽平化。天師學道,行滿功成,至桓帝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太上詔使至,孫氏同天師於雲臺峰白日飛昇《三洞珠囊》云:天師昇天後一年,夫人復昇天。
  張文姬
  張文姬,天師張道陵之長女也。適陳郡袁公子,家豪好道,久之白日抱五兒昇天。
  張文光
  張文光,天師張道陵之次女也,一云第四女。為陵王妃,以得封,犯父諱,不食數月,白日昇天。一云入門三日,於殿上白日昇天。
  張賢
  張賢,一云名賢姬,天師張道陵之第三女也。一云第五女。為燕王妃,好道,集真人之法,久之白日昇天。
  張芝
  張芝,一云名芳芝,天師張道陵之第四女也,一云第六女。適魏公第二子,夫故犯父諱,遂鬱鬱不樂,於家白日飛昇。
  盧氏
  盧氏,嗣漢第二代天師張衡之妻也。張衡得道,盧氏同於陽平山,白日飛昇。
  張玉蘭
  張玉蘭,張衡之女也。幼而潔素,不食葷血。年十七歲,夢朱光入口,因而有孕。父母責之,終不肯言,惟侍婢知之。一日謂侍婢曰:我死爾,當剖腹以明我心。其夕遂歿。父母不違其言,剖腹得一物,如蓮花初開,其中有白素金書十卷,乃本際經也。十餘日間,有大風雨晦冥,遂失其經。《成都記》云:天師雲孫女無夫而孕,父疑之,欲殺焉。既產,有異光,乃一軸書,則本際經也。父以為神,乃擲其刀。其後於敦信村登仙,即女郎觀也。今有聖女臺、拋刀池、洗經池存焉。一云得素金書本際經十卷,素長二尺許,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將非人工。乃傳寫其經而葬玉蘭。百餘日,大風雷雨,失經及玉蘭。墳壙自開,空棺而已。
  屈女
  東昊葛仙公玄,在荊門軍紫蓋山修煉。值天寒大凍,仙公胱足,衣衫藍縷,時有屈家二女窺見,憐其忍冷,夤夜促成雙履。次日欲獻之,往煉丹之所,仙公已去,但存爐灰尚溫。二女撥灰而得丹一粒,姊妹分而服之,自後神氣沖沖,不饑不渴,惟慕清靜。後隱去,時人謂得仙矣。
  諶姆
  諶姆者,不知何許人也。其字曰嬰。常居金陵丹陽郡之黃堂,潛修至道。忘其甲子,耆老累世見之,齒髮不衰,容貌常少。皆以諶姆呼之,謂其可為人師也。昊大帝時,行丹陽市中。忽遇一男子,年可十四五,叩頭再拜,願為義子,諶姆告曰:汝既成長,須侍養所生,何得背其己親而事吾為母?既非其類,不合大道。於是童子跪謝而去。又經旬月,復過市中,忽見孩兒年可三歲,悲啼呼叫,莫知誰氏之子。因遇諶姆,執衣不捨,告云:我母何來,唯願哀憫。諶姆憐其無告,遂收歸撫育。漸向成大,供侍甘旨,晨昏不虧。心與道合,行通神明。聰慧過人,博通經史。天文地理,百氏九流,窮物極玄,探微索奧。年將弱冠,姆謂之曰:我修奉正道,其來久矣。汝以吾撫育,暫此相因,汝既無天,將何以為姓氏?兒曰:昔蒙天真授以靈章,約為孝悌明王,請以此為名號,可乎?姆曰:既天真付授,吾何敢有違。復議求婚,兒跪姆前說贊曰:我非世問人,上界真高仙。今與母為兒,乃是宿昔綠。因得行孝道,度脫諸神仙。向前十五童,亦是我化身。今已道氣圓,我將返吾身。真凡自殊趣,何為議婚姻,盍於黃堂壇,傳教付至人。母既施吾教,三清棲我神。諶姆聞讚,驚畏異常,遂於黃堂建立壇靖,嚴奉香火,大闡孝道明王之教。明王告姆修真之訣曰:每須高處玄壇,疏絕異黨,偷閑丘阜,餌服陽和,委鑒太虛,靜夷玄圃。若非無英寶帳、黃老玉書、大洞真經、豁落七元太上隱玄之道,不可偃息於流霞之車,眷盼乎文昌之台也。得此道者,九鳳齊嗚,萬萬萃止,煉身御節,八景浮空,龍輿虎旅,游翔八方矣。每宜寶之。於是盡得妙訣,兼授靈章,已而辭母,飛騰太空。諶姆受訖,寶而秘之,積數十年而人無知者。至西晉之末,許真君遜、昊真君猛,聞姆有道,遠詣丹陽求受道法。姆知其名在圖籍,應為神仙,於是授以孝道明王之教、真仙飛舉之宗,及正一斬邪之法、三五飛步之術。仍以蘭公所授孝悌明王銅符鐵券、金丹寶經,一遵元戒,傳付許君。仍語二君玉皇玄譜、仙籍器秩。乃令許君以道授昊君。二君禮謝,將辭歸。許君欲每歲來禮謁姆,姆止之曰:子勿來,吾即還帝鄉矣。乃取香茅一根,南望擲之,茅隨風飛去。因謂曰:子歸於所居之南數十里,認茅落處,立吾祠,歲秋一至足矣。語訖,忽有雲龍之駕來迎,凌空而去。今新建豐城二縣之界,有黃堂觀,乃真君訪丹陽黃堂所立祠,每年八月三日朝謁諶母之所也。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