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以朱文,編以朱繩之結。
  《太真科》曰:太上告張陵天師曰:內外法契與天地水三官,折石飲丹為誓也。張陵受命為天師,命弟子扶翼為嗣師,上崇虛之堂,登白虛之壇,醮奏太一傳授口訣,傳命嗣師承代基業,行教天人。
  《真誥》曰:裴君曰:大洞真經讀之者輕舉。昔中央黃君隱祕此經,世不知也。若知之,祕而不傳。
  又曰:紫陽真人受蘇君三一玄丹之道。
  又曰:有北海公涓子受守一玄丹之道!
  又曰:東宮中候真夫人受桐栢真人飛解脫綱之道。
  又曰:昔周君學道常山中,積年精思,忽見老人,知是神異,乃叩頭請道。老人出素書七篇,令誦之。周君仙去。
  又曰:趙叔期學道王屋山,時出民間,聞有卜者在市肆,叔期曰:欲入天門,調三關,存朱衣,正崑崙。叔期知神人,因拜乞要訣。因出一書與之,是《胎精中記》。拜此書,入山誦之。後合神丹,服而升天。
  《王君內傳》曰:王子登得太上丈人授以瓊蘊隱書并雲碧陽水飛丹法。君服之,絕見遠物,坐在立亡,役使群神。
  又曰:太素三元君遣西華靈妃甄幽簫資成命之書,以雲瓊為板,紫金刻之,以授王君子登後聖。
  《道君列紀》曰:道君命五老上真開紫藥玉笈雲錦囊,出靈書紫文上經以付青童君。
  《八素真經 曰:若精勤皆當書以藥簡,刻以瓊文,位為上清左真公。
  《昇玄經》曰:張道陵曰:不敢以身傳此教。太上曰:何得顧難廢不通法?汝當建意,無謂不可傳。若世有道士得此仙經,
  披尋着尾,知是真要,無師可授,便得奉行。
  《天戒經》曰:葛玄告弟子鄭隱云:吾昔所授善道,太上所貴。今為師友,是以相授。吾去世也,將有樂道慈心居士來生吾門者,子當以今道業事一通付之,法應世世傳授也。子以一通依科傳付弟子佳者也。若無其人,一通封五岳名山可也。
  又曰:劉翊字子朔,穎川人,有道德。家世子仁感濟於人,遇師皇先生,告翊曰:子仁感天地,陰德鬼神,太上嘉子之用心,使我授汝以長生之道。吾仙官也,示能從我去否?翊曰:願從教。乃特入桐栢山中,授以隱地八術,服五星之華。而今度名東華,來在洞中,為定籙府右理中監。
  又曰:淳于斟字叔通,會稽人,漢桓帝時為徐縣令。好道術,數服餌胡麻黃精。後入吴烏目山中隱居。人授以虹景丹經,修行得道,在洞中為典相執法郎,主誠有道者。
  又曰:桃俊,錢塘人,少為郡吏。漢末入增城山中學道,遇東郭幼平。幼平秦時人,久隱增城,得道者也。幼平授俊服九精練氣輔星存心之術。俊修之道戒在東華宮中,為北河司命。
  又曰:張奉字公先,河內人也。太傅袁隗常歎其高操,後入剡山,遇山圖公子,授奉九雲水強梁鍊桂法,在東華宮為太極仙侯。
  又曰:夏馥字子治,陳留人也。少好道,服木餌和雲母。後入吴山,從赤須先生受鍊魂法。又遇桐栢真人,授以黃水雲漿法。得道,在洞中為明晨侍郎。
  又曰:後漢劉寬字文饒,少好道,為司徒太尉。年七十三,遇青谷先生,降於寢室,授其杖解法。入太華山,行九息服氣。及授以爐丹方修之。道成,在洞中作童初府上師至始學者。
  又曰:劉少翁數入太華山中,遇西岳丈人授其仙道。
  又曰:黃景華,司空黃瓊女,韓眾授以岷山丹,服得仙法。
  又曰:趙威伯,東郡人,少好道,師鄧鄂張先生。晚在中岳,受玉珮金璫經於丘林,乃漢樓紅將軍衛行道婦也。遂受行抱日月之景,又服九靈明鏡。華遂得道,在華陽內為保命承主仙籍并記學道者,並主暴雨水,領五芝金玉章。
  又曰:張玄賓,魏武帝時人也。遇真人樊子明於少室,授以道變隱景之道,在天柱山。
  《靈寶經》曰:迦羅山樹下,有三天人講《元陽經》。
  《明真科》曰:元始尊在香林園中,與眾教化諸法。
  《內音玉字經》曰:大梵隱語西母,以上皇元年七月丙午於洞室下教以授清虛真人王君,傳於夏禹,封文於南浮洞室石匱。故《五符經》云九天靈\書猶封於石匱是也。
  《玉訣下》云:五老真人封題玉匱亦其例也。《孔靈符》云: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石俗呼為石匱,壁立於雲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其功未就,乃齋於此山,發石匱得金簡玉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上清經》曰:元始天帝與南極元君登太空瓊臺,五老上真仙都公開鬱林之笈、雲錦之囊、上清變化、七十四方解形之道、三元布經以授於元君。
  《道學傳》曰:王母云此靈光生經聽四千年得傳一人。元其人,聽八千年頓傳二人。授非其人,是為泄天道。可傳而不授,是為閉天寶。不計限而妄授之,是為輕天老。受而不敬,是為慢天藻,泄、閉、輕、慢四者,延禍之事也。同道謂之天親,同心謂之地愛,傳授當相親愛,共均榮辱。
  又曰:漢武帝自撰西王母所說,集為一卷,及所與經圖之屬,盛以黃金之几,封以白玉之函,安著梧梁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