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真經》者,欲召司命司錄,去己及所念人死籍,勑三官乞除俗罪之名,又校泰山民命之簿者,有七轉洞之法。當讀太極道經,次讀真陽經,次讀太一經,次讀九老經,次讀青童經,次讀後聖李君經,次讀小有中經。都畢,一月得作五變七轉。七轉者,讀七過也,謂之一通,一月之中得作五通,謂之五變。洞經自有文,不得多為也。召司錄,攝三官,去死籍,任意制之,七轉一通,既畢,司錄立至。臨事施行,亦當召神人靈感,以教悟子之中心者也。
  《大洞真經》後,有三舉方丈震靈之符,字方一丈,以朱書名山石上,以召北帝司命五嶽真人,及泰山三官也。兆當坐此符上,向北面作七轉洞經一通,而萬神立到,以問死生,削除錄籍之事,當自稱為大洞大夫,太上主者也。此符是一符,或曰三真靈符,別有注訣,以綵繒為地衣,四方各一丈,朱書彌滿其上,捲方大小隨意廣俠,常當內褥中,坐臥此符,而讀誦洞經,存思帝一,以行大洞之事。又一法,坐臥此符,辟方三尺,而容符文,不必拘一丈也。
  《大洞真經》,自有西華玉堂仙母金丹經,乃可清齋合之,丹成服之,可以歸還人間,飲食入俗,周旋凡塵,故自位為真仙,所以隱化八方也。若讀《大洞真經》,而不服此丹者,便待萬遍既畢,立乘雲升天,不得復住世間,歡喜於凡塵中也。若三百日時服此丹,便得長遊於世。
  夫得《大洞真經》者,太極真人已先試之皆過,然後得見此經,而亦不復待萬遍而試之也。通經注真,得太極仙公、仙卿,可登九霄,侍晨三元君也。大洞內真品,有黃寧內祝之法曰:黃寧者,命門之游神,常與桃康大君,上入黃室。在乳中心上一寸也。當以黃昏時,叩齒二七遍,手摩兩乳上,咽液七過,祝曰:
  桃康大君,胎生內晨,珠衣佩鈴,散氣七源,紫蓋華冠,正當命門,扶身安神,攝鍊三魂,長生駕景,白日昇仙,黃室真人,被服黃精,和真流氣,周行一形,呼魂制魄,使遂長生,左引右拘,隱身黃靈,乃乘雲輦,上到上清。祝畢,使人魂魄安寂,數有吉感。
  《太素上靈經》曰:受《大洞真經》許五百年內,得三授,過此不得復出。若反胎藏往,滅迹去世,終度之間,即其人也,可旨付之。若無其人,其終俱歸太陰之室,苟非其人,父子傳示,故犯冥考也,七祖罹殃,兆慎之哉。
  九天太真道德經篇目
  高上虛皇君道經第一,
  上皇玉虛君道經第二,
  皇上玉帝君道經第三,
  上皇先生紫晨君道經第四,
  太微天帝君道經第五,
  三元紫精君道經第六,
  真陽元老元一君道經第七,
  上元太素三元君道經第八,
  上清紫精三素君道經第九,
  青靈陽安元君道經第十,
  皇清洞真道君道經第十一,
  高上太素君道經第十二,
  皇上四老道中君道經第十三,
  玉晨太上道君道經第十四,
  太清大道君道經第十五,
  太極大道元景君道經第十六,
  皇初紫靈元君道經第十七,
  无英中真上老君道經第十八,
  中央黃老君道經第十九,
  青精上真內景君道經第二十,
  太陽九炁玉賢元君道經第二十一,
  太初九素金華景元君道經第二十二,
  九皇上真司命君道經第二十三,
  天皇上真玉華三元君道經第二十四,
  太一上元禁君道經第二十五,
  元虛黃房真晨君道經第二十六,
  太極主四真人元君道經第二十七,
  四斗中真七晨散華君道經第二十八,
  晨中黃景元君道經第二十九,
  金闕後聖太平李真天帝上景君道經第三十,
  太虛後聖元景彭室真君道經第三十一,
  太玄都九炁丈人主仙君道經第三十二
  洞清八景九玄老君道經第三十三,
  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王青童君道經第三十四,
  扶桑大帝九老仙皇君道經第三十五,
  小有玉真萬華先生主圖玉君道經第三十六,
  玄洲二十九真伯上帝司禁君道經第三十七,
  太無晨中君判峨嵋山中洞宮玉戶太素君道經第三十八,
  西元龜山九靈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經第三十九。
  太一帝君大回元五通上仙法
  太上大回元五通帝君十二願、玄母八門行間,醴脯之炁有八位,而祝之時,無此珎果則缺,有則施之。所以爾者,告九天之明晨也,示醴炁之招神也,用日華月曜之炁映于東井者也。正月九日、二月八日、三月七日、四月六日、五月五日、六月四日、七月三日、八月二日、九月一日、十月十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十二日夜,行事於密室之中,勿存穢炁,勿履混濁也。然金華大洞元法,自不傳非仙才者也。五星仙堂之道,此之謂醮法,小小口傳,記訣不足輕載。
  太丹隱玄玉晨金華玉經八間十二願
  帝君十二願篇目曰:願天、願地、願風、願雲、願陰、願陽、願太空、願太无、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