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五月而生。既長,目光如電,夜能視物。常負劍行山澤,開叱一老樹,雷即震裂,打死二巨蟒,小蛇百餘。南唐齊王夢墮井中,有道士碧眼長髯,衣絳衣,掖出之。占曰:此漢天師也。遂即龍虎山,建祠宇,賜水田。天師將化,日:吾去矣,須地震。乃殮,已而果震,七日乃殮。體溫如玉,壽九十二。元至正十三年,贈守玄紫極昭化真君。
  二十二代天師,諱善,字元長。幼不茹葷,稍長,遍遊名山,三十餘年,始還。淵默內脩。不與物接,壽八十七。元至正十三年,贈清虛崇應孚惠真君。
  二十三代天師,諱季文,字仲珪。五代之季,人受其經錄甚眾,乃鑄鐵環券繼之。宋初,鐵券錄尤盛。壽八十七。元至正十三年,贈清虛妙道輔國真君。
  二十四代天師,諱正隨,字寶神。性質直敦朴,不與俗接。宋大中祥符八年乙卯召至,吏部尚書王欽若為奏,立授簽院,并奉勁改真仙觀為上清觀,年八十七歲而終。宋真宗皇帝制日:朕嗣守宗桃,欽崇天道,荷乾坤之瑞應,闡河洛之珍符,思與至人共參妙道,爾祖得靈詮於金闕,垂法統於後昆。汝為嫡孫,紹承異學,玆啟先天之秘,以誘後覺之民。惟帝鑒觀,躋世仁壽,肆頒徽號,益衍玄猷,賜號真靜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贈清虛廣教妙濟真君。
  二十五代天師,諱乾曜,字元光。端靜寡言,篤志內脩。宋天聖八年,仁宗召赴闕,問以沖舉之事。對曰:此非可以輔政教也。陛下苟能返之朴,行以簡易,則天下和平矣,奚事沖舉哉。上嘉之,賜號澄素先生。上又問,卿有幾子。對日:長子傳道,次業儒。遂以次子見素為將,作監主簿,見素雖仕,而志尤慕道,以衛尉守丞,休官隱居鄱陽束湖,至今子孫家焉。天師年八十五而化,座劍仁福鄉樟埠曹家源。宋仁宗皇帝制日:朕嗣服歷年,潛心至道。若稽黃帝之為君也,所以養人民,官陰陽而成無為之治者。則有廣成子在崆峒之上,不憚膝行,順下風而問焉,為民故也。爾不遠千里,至輦下一言,悟朕得養生治民之要,可無徽稱,以示旌異,尚弘神化,用副招延,罔俾廣成,專美前古,賜號澄素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贈崇玄普濟湛寂真君。
  二十六代天師,諱嗣宗,字榮祖。生而左手有印文,及襲教,神異具著。至和二年己未,宋仁宗召赴闕,祈檮有應,奉勁遷上清觀於山之陽。年七十八,貌若童顏。賜號虛白先生,八十一而化,座劍蠕口寨。宋仁宗皇帝制曰:柴望秩宗,乃禱祠之肇啟,行宮藏事,非巫史之可儕。苟誠意之旁通,亦治世之所賴。漢天師」一十六代孫張嗣宗,紹承家學;綽有祖風,比露判以箋天,旋彌災而為福,非道心精一,至誠感神,能若是耶。虛空生白,吉祥止止,惟爾有焉。賜號虛白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贈崇真普化妙悟真君。
  二十七代天師,諱象中,字拱宸。生三月,能行。五月,能言。七歲,召赴闕,賜紫衣,命嗣教。賜坐問道,大稱旨。上賜宸翰,後歸徵君山梧竹塘,結盧以居,得道沖舉,有七星墩,白鶴塢存焉。元至正十三年,贈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二十八代天師,諱敦復,字延之。學識天成,聲如洪鐘,士林仰之。宋熙寧問,神宗召赴闕,命醮於內殿,賜號葆光先生。年五十三而化,瘓劍鄧家塢。宋神宗皇帝制曰:朕荷后皇眷顧之休,藉祖宗盈成之業,海宇寧謐,民物阜康,思弘清淨之風,共樂無為之治。漢天師二十八代孫張敦復,世傳祖印,早悟真詮,惜遽返於丹丘,遂莫前於宣室,宜申簡冊,以賁姻霞,賜號葆光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贈太極無為演道真君。
  漢天師世家卷之二竟
  漢天師世家卷之三
  二十九代天師,諱景端,字子仁,敦復之從子也。性恬澹,絕嗜慾,不與物兢,篤志玄學。大觀二年,贈葆真先生。年五十二歲而化。宋徽宗皇帝制曰:朕惟禦災捍患,祀典所先,崇德報功,聖人所尚。乃者虛靖先生張繼先,靖鹽池之妖氛,藏金庭之醮奏,如響斯答,厥功甚懋,推其本原,蓋有家學,而汝名號之稱,朕甚嫌焉,特贈葆真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贈太極清虛慈妙真君。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偷然子,’二十七代天師之曾孫。祖敦信,父處仁,仕宋知臨川縣。宋元祐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嗚,忽笑,賦詩曰: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宴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九歲嗣教。崇寧二年,懈州奏鹽池水溢,上以問道士徐神翁,對曰:蛟蕾為害,宜宣張天師。命有司聘之。明年赴闕召見,問日;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上悅,令作符進。上覽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上問能書否,對曰:臣嘗書《 道德經》 。遂取進上。問脩丹之術若何。 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侍入寢殿宮,人競以扇求書,以經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乃上之所御也;賜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見。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