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注老子
  
  〖作者〗唐玄宗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後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於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於卜商,针疾同於左氏,渴於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道经上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於物,故云可道。名生於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於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於一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返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如上两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矣。
  同谓之玄。
  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於无欲,能如此者,万法由之而自出,故云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虽恶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为美,所善为善矣。美善无主,俱是妄情,皆由封执有无,分别难易,神奇臭腐,以相倾夺。大圣较量,深知虚妄,故云恶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六者相违,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之事,无事也。寄以事名,故云处也。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万物作而不辞。
  令万物各自得其动作,而不辞谢於圣人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万物各遂其生,不为己有,各得所为,而不负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犹当日慎一日,不敢宁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宁居,而增修其德者,则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兴。使贤不肖各当其分,则不争矣。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谓性分所无者,求不可得,故云难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欲使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则难得之货不贵,性命之情不为盗矣。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既无尚贤之迹,不求难得之货,是无可见之欲,而心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心不为可欲所乱,则虚矣。
  实其腹。
  道德内充,则无矜徇,亦如属厌而止,不生贪求。
  弱其志。
  心虚则志弱。
  强其骨。
  腹实则骨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
  常使民无争尚之知,无贪求之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清静化人,尽无知欲。适有知者,令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於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动出冲和之气,而用生成。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满。云或似者,於道不敢正言。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静也。道常生物,而不盈满,妙本渊兮深静,故似为万物宗主。
  挫其锐,解其纷。
  道以冲和,故能抑止铦利,释散纷扰。若俗学求复,则弥结矣。
  和其光,同其尘。
  道无不在,所在常无。在光在尘,皆与为一。一光尘尔,而妙本非光尘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尘,而妙不杂,故湛兮似有所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从生,明道非生法,故无父道者,似在乎帝先尔。帝者,生物之主。象,似也。
  天地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