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谁与分之?脾神主张,通利血脉,化汗为浆,修护七窍之心,扫去不祥之念,皆赖脾神立中,意由心生故也。二神者,脾神心神也。相得者,是二是一也。下玉英者,玉液灌心,土亦生黄芽也。上禀元气者,以气补神,神资乎气,气足神完,年益长也。
  
  第二十三章
  五脏之主肾为尊,伏于太阴藏其真。出入二窍合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清灵。坐于庐间观小童,内息思存光神明。出于天门入无间,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玄炁可长生,还于七门饮太渊。通我玄膺过清灵,坐于庐间见小童。问我仙道与奇方,服食芝草紫华英。头戴白素距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五脏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被发行之可长存。
  《外景》以肾列五脏之终,归于一而已矣。一为水,肾主之,故五脏以肾为尊。太阴属肺,伏于太阴者,真金生真水,真水藏真金也。出入二窍者,乾坤之门,阴阳之户,一金一水,一往一来,其中名黄庭,为收藏金水之所,出入相合之地。中即虚,虚即无,呼吸守中,则以天地之间为橐籥,活活泼泼,浑浑沦沦,秘秘绵绵,打成一片,圆陀陀,光灼灼,气足神足,而吾之真形可见矣。以后则强我筋骨,盛我血脉,恍惚之间,吾形不见,飞过清灵之境,升于中丹,此处乃神明之庐也。坐于庐下,观见一小小童子与我形貌如,然莫要管他,只守内息,思之存之,则天光慧发,神明益长。由是移神上丹,出于天门之上,与乾坤一炁相通,浩浩荡荡,清清空空,是我非我,是虚非虚,以道合天,入于无间,恬淡无欲,以养华根。华根者,仙种也,仙能辟谷,只服玄门之炁,可以长生不死。夫食玄炁者,又须调神入内,还于七门,日饮太渊。其还也,取道玄膺,路过清灵,仍坐庐间,见那小小童子,问我修仙之道,有甚么奇方。我告之曰,无他奇也,但能服食芝草紫华之英,头戴白巾,足距丹田,沐浴华池,浇灌灵根,五脏相得,一气冲和,揭开命门,丹光出鼎,五味皆至,善气还身。照此被发行之,得药筑基,炼己还丹,朝元返本,明善复初,皆在数语之中。此即仙道奇方,可以长存矣。
  
  第二十四章
  大道荡荡心勿繁,吾言毕矣毋妄陈。
  老子作经至此,于是总束两句以勉人曰:以上所言者,皆大道也,荡荡然,至宽至正,无有曲径邪途。行之者,勿在繁杂之心而堕歧趋也。吾言毕矣,子毋妄陈于匪人之前,自取罪戾,宝之记之。
  
  《清静经》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无极生太极。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无为无不为。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无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首辶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虽曰强名,亦却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无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与动为本,浊与静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浊相融,动静交媾,则万物于此滋生矣。
  清者,浊之源。
  无生有。
  动者,静之基。
  有返无。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天清地静,一齐返入于无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扰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好静之心,必先舍事。静心者,必先遣欲。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心者,洗心退藏也。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无眼、耳、鼻、舌、身、意,自无色、声、香、味、触、法。
  三毒消灭。
  三毒者,阴神害人性,阴精害人命,阴气伐人五脏,即三尸也。三尸皆人身阴贼,或言三彭、三姑者,皆妄。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不能清,先由欲不能遣。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知三心之不可得也。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知四相之俱忘也。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返照入空矣。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观空到无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所,则不成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观空到无所之后,空亦无矣。若有空,则不能无。无之又无,无亦不立。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万法皆空矣。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之又寂,何虑何思?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此静之所以先宜遣欲也。
  真常应物,真常得住。
  真静为常,则曰真常。吾师云:“真常能应物,应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同此旨意也。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定观》云:“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