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经》约解
  日用者,犹言十二时中不可须臾离者了也。有功夫自有效验,总要清净身心。《经》中二段云:“十二时中,常念清净。”末段云:“十二时中,常要清净。”此太上吃紧人处,故一再言之。十二时中,常以清净为功,清净乃日用之本。《经》语明显,不烦注疏。玄裔西月谨识。
  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物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如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之路也。
  首段言下手功夫。
  十二时中,常念清净。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身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则神行,神行则气散。神聚,则五行真炁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冲和气透,醍醐灌顶。行、住、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中如雷之鸣,耳听仙音无弦之曲。不言而自声,不鼓而自鸣。神气交结,婴儿回转。得观内景,能自言语。见虚无之事,与圣同居。神自出入,天地齐寿,脱离生死矣。
  “十二时”二句以入室时言身心清净,效验自呈。下文皆在此二句之中。
  莫教有损,十二时中,常要清净。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妙哉!妙哉!
  “十二时”,再申二句,以养丹时言,观“莫教有损”四字,便知。
  
  《大通经》约解
  涵虚子注
  大通者,广大圆通之义也。《经》中无形、无体、无象、无相、无为,皆大无方,通无碍也。
  
  真空章
  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存,存而无体。然而无体,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
  先天气无质,后天神无方。然神虽无方而运化却有方,故曰:“未尝存也。”“不可思议”,妙用无穷也。
  
  玄理章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静为性,而心在中。一切皆忘,性定心亦定矣。动为心,而性亦在中。一灵独觉,心见性亦见矣。凡人所以不见性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其性即隐。若无妄心,其性即见。以性体本空耳。如空无象,性体湛然。
  
  玄妙章
  大道无相,故内摄于其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致静不动,致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颂曰:有法悟无法,无修解有修。包含万象体,不挂一丝头
  无相则无有,内摄其有,则还无相之道也。无为则无心,外不生心,则返无为之性也。摄有还无则无相,收心返性则无为。无相、无为,则无边际也。由是而对境居尘,似觉有相、有为。不沉、不落,仍觉无相、无为。六贼万缘,何足挂心哉?静不动定也,和不迁安也。慧照虚变,则元神善运矣。要之,无相、无为也。
  
  《赤文洞古经》约解
  操真章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有动之动,阳气也。寂静中生来,故曰:“出于不动。”有为之为,返还也。清净中行持,故曰:“出于无为。”
  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生。
  无为则神归,神好清也。神归则物寂,清则净矣。不动则气泯,气入亥也。气泯则物生,亥又子矣。
  神神相守,物物相资,厥本归根。
  相守者,以无合无。相资者,以有还有。如是则后天返先天,而根本固矣。
  默而悟之,我自识之,入乎无间。
  默而悟者,杳冥生恍惚也。我自识者,一灵独觉也。如此则深入玄通,而无间隔矣。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操真之道得矣。
  
  入圣章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忘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绝众妙之门。
  目机静,则慧光自生。耳机静,则心地自澄。无欲观妙,正在此时。得此一妙,则空绝众妙矣。
  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天地之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曷有穷终,以语其弊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无方体,高无等伦。天地万物,皆我维持。虽有善言者,亦不能寻究其弊,以其无尽也。世间有尽者,即有弊端可语。道无穷终,安有弊之可语哉?
  
  住世章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久。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世人所以不能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不能使九窍百骸,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无象者,气也。无体者,神也。以神合气,丹道自成,故曰:“全真相济,可以长久。”下九句,明显易知,兹不注。
  
  《定观经》约解
  紫霞涵虚子敬述
  定观,即佛门止观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