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注】夫合譬饰辞,应受道谀之罪,而世复以此得人以此聚众亦为从俗者,恒不见罪坐也。
     【疏】夫合于譬喻,饰于浮词,人皆竞趋,故以聚众,能保其终始,合其本末;众既从之,故不相罪坐也。譬,本有作璧字者,言合珪璧也。
     【释文】《相坐》才卧反。注同。
  【七】【注】世皆至愚,乃更不可不从。
     【疏】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以象天地,红紫之色,间而为彩,用此华饰,改动容貌,以媚一世,浮伪之人,不谓道谀,翻且从君谄佞。此乃与夫流俗之人而徒党,更相彼此,通用是非,自谓殊于众人,可谓愚痴之至。
     【释文】《与夫》音符。
  【八】【注】夫圣人道同而帝王殊迹者,诚世俗之惑不可解,故随而任之。
     【疏】解,悟也。灵,知也。知其愚惑者,圣人也。随而任之,故(愚)非〔愚〕惑也。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识闇鄙,触境生迷,所以竟世终身不觉悟也。
     【释文】《不解》音蟹,又佳买反。《不灵》本又作无灵。司马云:灵,晓也。
  【九】【注】天下都惑,虽我有求向至道之情而终不可得。故尧舜汤武,随时而已。
     【疏】适,往也。致,至也。惑,迷也。祈,求也。夫三人同行,一人迷路,所往之方,犹自可至,惑少解多故也;二人迷则神劳而不至,迷胜悟劣故也。今宇内皆惑,庄子虽求向至道之情,无由能致,故可悲伤也。
     【释文】《祈向》许亮反。司马云:祈,求也。◎俞樾曰:祈字无义。司马云,祈,求也。则但云予虽祈向足矣。郭注云,虽我有求向至道之情,则又增出情字,殆皆非也。祈疑所字之误,言天下皆惑,予虽有所向往,不可得也。祈所字形相似,故误耳。下同。
     【校】(一)赵谏议本道作导,下同。(二)阙误引张君房本相下有罪字。
  大声不入于里耳【一】,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二】。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三】,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四】。以二缶锺惑,而所适不得矣【五】。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六】!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七】。不推,谁其比忧【八】!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九】。
  【一】【注】非委巷之所尚也。
     【释文】《大声》司马云:谓咸池六英之乐也。
  【二】【注】俗人得啧曲,则同声动笑也。
     【疏】大声,谓咸池大韶之乐也,非下里委巷之所闻。折杨皇华,盖古之俗中小曲也,玩狎鄙野,故嗑然动容,同声大笑也。昔魏文侯听于古乐,怳焉而睡,闻郑卫新声,欣然而喜,即其事也。
     【释文】《折杨》之列反。《皇荂》况于反,又抚于反。本又作华,音花。司马本作里华。《嗑然》许甲反。李云:折杨皇华,皆古歌曲也。嗑,笑声也。本又作嗌,乌邈反。司马本作榼。《啧曲》仕责反。本又作嗑。
  【三】【注】不以存怀。
     【疏】至妙之谈,超出俗表,故谓之高言。适可蕴群圣之灵府,岂容止于众人之智乎!大声不入于里耳,高言固不止于众心。
  【四】【注】此天下所以未曾用圣而常自用也。
     【疏】出,显也。至道之言,淡而无味,不入委巷之耳,岂止众人之心!而流俗之言,饰词浮伪,犹如折杨之曲,喜听者多。俗说既其当涂,至言于乎隐蔽,故齐物云,言隐于荣华。
  【五】【注】各自信据,故不知所之。
     【疏】踵,足也。夫迷方之士,指北为南,而二惑既生,垂脚不行,一人亦无由独进,欲达前所,其可得乎!此复释前惑者也。
     【释文】《以二缶锺》缶应作垂,锺应作踵,言垂脚空中,必不得有之适也。司马本作二垂锺,云:锺,注意也。《所适》司马云:至也。◎家世父曰:释文缶应作垂,锺应作踵,言垂脚空中,必不得有所适也。司马本作二垂锺。今案说文:缶,瓦器也,所以盛酒浆。锺,酒器也。小尔雅:釜二有半谓之薮,薮二有半谓之缶,缶二谓之锺。缶锺皆量器也,缶受四斛,锺受八斛。以二缶锺惑,谓不辨缶锺二者所受多寡也,持以为量,茫乎无所适从矣。上文一人惑,二人惑,据人言之;此以二缶锺惑,据事言之。尽人皆惑,而谁与明之!操量器而惑,不足与定数。举天下之大而皆惑也,谁与举而指之!自分两义。◎俞樾曰:二缶锺之文,未知何义。释文云,缶应作垂,锺应作踵,言垂脚空中,必不得有之适也。此于庄子之意不合。所适,谓所之也。郭注曰,各自信据,故不知所之,是也。如陆氏说,则以适为适意之适,当云不得其适,不当云所适不得也。今案锺当作踵,而二则一字之误,缶则企字之误。企下从止,缶字俗作□,其下亦从止,两形相似,因致误耳。文选叹逝赋注引字林曰:企,举踵也。一切经音义十五引通俗文曰:举踵曰企。然则企踵犹举踵也。人一企踵,不过步武之间耳,然以一企踵惑,则已不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