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释文较略。《万乘》绳证反。
  【二】【疏】将军孙衍,请专命受钺,率领甲卒二十万人,攻其齐城,必当获胜。于是掳掠百姓,羁系牛马,(绪)〔叙〕勋酬赏,分布军人也。
     【释文】《为君》于伪反。下请为君同。
  【三】【疏】姓田,名忌,齐将也。抶、折,击也。国破人亡而怀恚怒,故热气蕴于心,疽发于背也。国既倾拔,获其主将,于是击抶其背,打折腰脊,旋师献凯。不亦快乎!
     【释文】《忌也出走》忌畏而走。或言围之也。元嘉本忌作亡。《抶》敕一反。三苍云:击也。郭云:秩,又猪栗反。◎卢文弨曰:旧秩仍作抶,讹。今书内所载音义作秩,姑从之。或疑是柣,亦不训击。《折其》之舌反。
     【校】(一)公孙衍三字依疏文及赵谏议本补。(二)官字依国策鲍注补。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一】。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二】”
  【一】【疏】季,姓也;子,(者)〔有〕德之称;魏之贤臣也。胥靡,徒役人也。季子怀道,不用征伐,闻犀首请兵,羞而进谏。夫七丈之城,用功非少,城就成矣,无事坏之,此乃徒役之人滥遭辛苦。此起譬也。
     【释文】《季子》魏臣。◎俞樾曰:下十字,疑七字之误。城者既七仞,则虽未十仞而去十仞不远矣,故坏之为可惜。若既十仞,则直谓之已成可耳,不当言既十仞也。下文曰,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明是以七仞喻七年,其为字误无疑。《又坏》音怪。
  【二】【疏】干戈静息,已经七年,偃武修文,王者洪基,犀首方为祸乱,不可听从。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一】
  【一】【疏】华,姓;子,有德〔之〕称;亦魏之贤臣也。善巧言伐齐者,谓兴动干戈,故是祸乱之人,此公孙衍也。善言勿伐者,意在王之洪基,胜于敌国,有所解望,故是乱人,斯季子也。谓伐与不伐乱人者,未能忘言行道,犹以是非为心,故亦未免为乱人,此华子自道之辞也。
     【释文】《华子》亦魏臣也。
  君曰:“然则若何【一”
  【一】【疏】华子遣荡既深,王不测其所以,故问言旨,意趣如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一】!”
  【一】【疏】夫道清虚淡漠,物我兼忘,故劝求之,庶其寡欲,必能履道,争夺自消。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一】。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
  【一】【疏】戴晋人,梁之贤者也。姓戴,字晋人。惠施闻华子之清言,犹恐魏王之未悟,故引戴晋,庶解所疑。
     【释文】《惠子》惠施也。《而见》贤遍反。下同。《戴晋人》梁国贤人,惠施荐之于魏王。
  曰:“然【一】。”
  【一】【注】蜗至微,而有两角。
     【疏】蜗者,虫名,有类小螺也;俗谓之黄犊,亦谓之蜗牛,有四角。君知之不?曰然,魏王答云:“我识之矣。”
     【释文】《蜗》音瓜,郭音戈。李云:蜗虫有两角,俗谓之蜗牛。三苍云:小牛螺也。一云:俗名黄犊。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
  【一】【注】诚知所争者若此之细也,则天下无争矣。
     【疏】蜗之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战争,杀伤既其不少,进退亦复淹时。此起譬也。
     【释文】《数万》色主反。《逐北》如字,又音佩。军走曰北。
  君曰:“噫!其虚言与【一】?”
  【一】【疏】所言奇谲,不近人情,故发噫叹,疑其不实也。
     【释文】《曰噫》于其反。《言与》音余。
  曰:“臣请为君实之【一】。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二】?”
  【一】【疏】必谓虚言,请陈实录。
  【二】【疏】君以意测四方上下有极不?因斯理物,又质魏侯。
  君曰:“无穷【一】。”
  【一】【疏】魏侯答云:“上下四方,竟无穷已。”
  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一】,若存若亡乎【二】?”
  【一】【注】人迹所及为通达,谓今四海之内也。
  【二】【疏】人迹所接为通达也。存,有也。亡,无也。游心无极之中,又比九州岛之内,语其大小,可谓如有如无也。
  君曰:“然【一】。”
  【一】【注】今自以四海为大,然计在无穷之中,若有若无也。
     【疏】然,犹如此也。谓所陈之语不虚也。
  曰:“通达之中有魏【一】,于魏中有梁【二】,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三】?”
  【一】【注】谓魏国在四海之中。
  【二】【疏】昔在河东,国号为魏,魏为强秦所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