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之中也。

  易曰:周流六虚。然周流于六虚之外,而并不足,退藏于一身之窍,而非有余。故曰一窍能纳太虚。空中道经云: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而天地之中,适当四万二千里之中处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脐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适当四寸二分之中处也。此窍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间二穴,空悬黍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炁之窍也。

  若知窍而不知妙,犹知中而不知一。昔人有言曰:心是地而性是王,窍是中而妙是一。一有数种,有道之一、有神之一、有气之一、有水之一、有数之一、有一贯之一、有协一之一、有精一之一、有唯一之一、有守一之一、有归一之一。归一者,以其一而归乎其中也。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有中则有一,一而非中,则非圣人之所谓一也。有一便有中,中而非一,则非圣人之所谓中也。故孔子之一,以其中之一而贯之也。尧舜之中,以其一之中而执之也。伏羲氏之河图而虚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中也。

  孔子曰:先天而夫,弗违。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

  即释氏所谓:茫乎,无联一片,太虚是也。

  神禹氏之洛书而实其中者,后天也,乃吾身祖窍之一也。

  孔子曰: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

  即道家所谓,露出端倪,一点灵光是也。

  然而河图中矣,中而未始不一。洛书一矣,一而未始不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岂非精微之妙理、无为之神机耶?

  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洞玄经曰:丹书万卷,不如守一。一者,生生不息之仁也。

  中庸曰:修道以仁。

  论语曰:天下归仁。

  礼记曰:中心安仁。

  周易曰:安土敦仁。

  予常譬之果实之仁,中有一点者,太极也。而抱之两者,一阴一阳也。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故易也者,两而化也。太极也者,一而神也。以此一点之神而含养于祖窍之中,不得勤,不得怠,谓之安神。祖窍非所以复吾身之干元乎?以此一点之仁,而敦养于坤土之中,而勿忘,而勿助,谓之安土。敦仁非所以立吾身之太极乎?

  又若莲子之属中,有一条而抱之两片者,非所谓一以贯之邪?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故张紫阳云:道是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昔文始先生问于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载于何章?老子曰: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何谓守中?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源,万事毕。故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老子所谓抱一者,抱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唯精唯一者,易之所谓精义入神者是也。久执厥中者,记之所谓王、中心、无为、以守至正者是也。曰王、中心者,盖以一点之仁主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谓天君者是也。夫何为哉?以守至正而已矣。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两者同出异名,原是窍中旧物。如今复返窍中,则蒙庄所谓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于混沌之地矣。

  修丹之士,不明祖窍,则真息不住而神化无基,药物不全而大丹不结。盖此窍是总持之门、万法之都,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求以有心,守之,则着相。以无心求之,则落空。若何可也?受师诀曰: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工夫。常将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

  张紫阳云:

  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

  刘海蟾云:

  中央神室本虚闲,自有先天真气到。

  吕纯阳云:

  守中绝学方知奥,抱一无言始见佳。

  徐佐卿云:

  倏忽遨游归混沌,龙虎蟠距入中黄。

  正阳翁云:

  要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功夫。

  如如居士云:

  坤之上,干之下,中间一宝难酬价。

  李清庵中和集云:

  两含仪肇判分三极,干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王玉阳云光集云:

  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强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