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十有余条。乃多是抄经。而无正首尾。犹如日芒日象玄白服雾之属。而顾独不撰用。致令遗逸。
  今并诠録。各从其例。
  又按有未见眞本。复不测有无流传。所记舛驳不类者。未敢便顿省除。皆且注所疑之意。
  各于条下。
  又按所载洞宫及诸山仙人氏族。并欲以外书详注。出其根宗。恐大致显泄。仰忤冥轨。唯有异同疑昧者。略标言之。其{宫鬼官。乃可随宜显说。
  又按此书所起。以眞降为先。然后众事继述。
  眞降之显。在乎九华。而顾撰最致末卷。
  又先生事迹。未近眞阶。尚不宜预在此部。而顾遂载王右军父子书传。并于事为非。今以安记第一。省除许传。别充外书神仙之例。唯先生成仙之后。与弟书一篇。留在下卷。
  又长史书即是问华阳事。华阳事仍是答长史书。强分为两部。于事相失。今依旨还为贯次。又顾所记二许年月。殊自违僻。今谨依眞{口受}检求。又以许家谱参校。注名异同。在此卷后。
  又按三君书迹。有非疏眞{口受}。或写世间典籍。
  兼自记梦事。及相闻尺牍。皆不宜杂在眞诰品中。既宝重笔墨。今并撰録。共为第六一卷。
  顾所遗者复有数条。亦依例载上。
  又眞诰中。凡有紫书大字者。皆隐居别抄取三君手书。经中杂事。各相配类。共为证明。诸经既非聊尔可见。便于例致隔。今同出在此。
  则易得寻究。又此六篇中有朱书细字者。悉隐居所注。以为志别。其墨书细字犹是本文。
  眞经始末。
  伏寻上清眞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歳甲子。紫虚元君上眞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玉耶}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
  并〈弟〉[第]三息上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眞{口受}四十余卷。多杨书。(琅{玉耶}王即简文帝在东府为相王时也)长史掾立宅在小茅后雷平山西北。掾于宅治写修用。以泰和五年隐化。长史以泰元元年又去。掾子黄民。时年十七。乃收集所写经符秘{竹録}歴歳。于时亦有数卷散出在诸亲通间。今句容所得者是也。元兴三年。京畿纷乱。黄民乃奉经入。(长史父昔为县令。甚有徳惠。长史大兄亦又在居。是故投憩焉)为东阐马朗家所供养。
  (朗一名温公)朗同堂弟名罕。共相周给。时人咸知许先生得道。又祖父亦有名称。多加宗敬。钱塘杜道鞠。(即居〈十〉[士]京产之父)道业富盛。数相招致。于时诸人并未知寻阅经法。止禀奉而已。至义〈义〉[煕]中。鲁国孔默崇信道教。为晋安太守。罢职还至钱〈{玉唐}〉[塘]。闻有许郎。先人得道。经书具存。乃往诣许。许不与相见。孔膝行稽{桑页}。积有旬月。
  兼献奉殷勤。用情甚至。许不获已。始乃传之。
  孔仍令晋安郡吏王兴缮写。(兴善有心尚。又能书画。故以委之)孔还都。唯宝録而已。竟未修用。元嘉中复为广州剌史。及亡后。其子煕先休先。才学敏赡。窃取看览。见大洞眞经说云。诵之万遍。则能得仙。大致讥诮。殊谓不然。以为仙道必须丹药錬形。乃可超举。岂有空积声咏。以致羽服。兼有诸道人助毁其法。或谓不宜蓄此。因一时焚荡。无复孑遗。(此当是冥意不欲使流传于外世故也。后煕〈光〉[先]等复与范晔同谋被诛也)王兴先为孔写。辄复私缮一通。
  后将还东修学。始济浙江。便遇风沦漂。唯有黄庭一篇得存。兴乃自加切责。仍住山。稍就读诵。山灵即火烧其屋。又于露坛研咏。俄顷骤雨。纸墨沾坏。遍数遂不得毕。兴深知罪谴。杜絶人伦。唯书暦日。贸粮以续命。其子道泰为晋安船官督。资产丰富。数来拜献。兼以二奴奉给。兴一无留纳。而终乎山。于是孔王所写眞经二本。前后皆灭。遂不行世。(此当是兴先不师受。妄窃写用。所致如此也)
  复有王灵期者。才思绮拔。志规敷道。见葛巣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深所忿嫉。于是诣许丞求受上经。丞不相允。王冻露霜雪。几至性命。许感其诚到。遂复授之。王得经欣跃。退还寻究。知至法不可宣行。要言难以显泄。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依王魏诸传题目。张开造制。以备其録。并増重诡信。崇贵其道。凡五十余篇。趋竞之徒。闻其丰博。互来宗禀。传写既广。枝叶{艹繁}杂。新旧浑淆。未易甄别。自非已见眞经。实难证辨。(其点缀手本。颇有漏出。即今犹存。又朱先生僧标学増{衣者}公伯玉。语云。天下才情人。故自絶羣。吾与王灵期同船发都。至顿破岗{土棣}竟。便已作得两卷上经。实自可讶。自灵期已前。上经已往往舛杂。弘农杨洗。隆安〈和〉四年庚子歳。于海陵再遇隐盟。上经二十余篇有数卷非眞。其云寻经已来一十二年。此则杨君去后。便以动作。故灵宝经中。得取以相揉。非都是灵期造制。但所造制者自多耳)今世中相传流布。京师及江东数郡。略无人不有。但江外尚未多尔。(此当是道法应宣。而眞妙不可广布。故令王造行此意也)王既独擅新奇。举世崇奉。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