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傅奕无执字。一本得作岂。}孰敢。常有司杀者杀。而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不伤其手矣。{常有司杀者六句。河上王弼开元陈象古诸本各不同。此本前四句从傅奕。末两句从淮南子。}

  {{王氏弻曰。两者俱勇。因所施者异。而利害遂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言谁能知天所恶之意何故邪。其唯圣人乎。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李氏贽曰。胜以不争。应以不言。象以不召。谋以不计。正天之疏而不失处。若争而后胜。虽疏必有失矣。张氏耒曰。夫人之生。徇欲趋利而死者大半矣。则其于死实未尝知所畏矣。而世之驭物者。欲物之畏。不过示之以死。亦惑矣。苟畏死邪。则吾取为奇者而杀之。宜民之不复为奇也。天下未尝无刑。而为奇者不止。则死之不足惧物。明矣。万物自生自死。冥冥中有司之者。苟不循其常理而操刑政死生之柄。驱一世使从我。未有不反自害者也。张氏尔岐曰。司杀者法也。圣人立法本乎天讨。不可以私意轻重于其间。此为当时废法任情者警也。苏氏辙曰。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不免死。世常侥幸其或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始终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疎而不失也。政烦刑重。民无所措手足。则常不畏死。虽以死惧之无益也。民安于政。故乐生畏死。然后执其诡异乱羣者而杀之。孰敢不服哉。司杀者天也。方世之治。而有诡异乱羣之人恣行于其间。则天之所弃也。而吾杀之。则是天杀之而非我也。非天之所杀而吾自杀之。是代司杀者杀也。代大匠斲则伤其手矣。代司杀者杀则及其身矣。源案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见当世勇于用刑。故戒之曰。人之用勇不可不慎也。有勇于敢者。则常主于必杀。有勇于不敢者。则常主于活人。此两者其用勇则同。而一利一害分焉。不可不审也。何则。人之勇于敢杀者。岂不自以为顺天之所恶。故毅然行之而无难。然天意深矣远矣。孰知其果为天所恶之人乎。是以虽奉天讨之圣人。而于刑诛之际。犹兢兢然不敢轻易之。何者。盖天之生万物。犹父母之生众子。生之而不欲杀之者。其本心。及其自趋于死。虽欲宥之而不可得。则亦倾者覆之。此所以恢恢疎阔而自无漏网之人也。何待人之代执其咎哉。是以圣人诛罚。一听诸天之自然。而未尝以己意与之。则虽极好生之德。而未尝失有罪之诛。是以网漏吞舟之鱼。而为奇者吾奉天讨以杀之。孰敢不畏。所谓刑一人而天下惩。诛四罪而天下服。盖我不敢者。人亦不敢之也。苟其不然。天以恢恢之网。而吾以察察之网乘之。法网愈密。挂网愈众。而人之不畏死者愈甚。何则。我敢者人亦敢之也。奉天者听命。而代天者专权。敢与不敢。或利或害。可不慎乎。明太祖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语。恻然有感。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心减。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右第六十一章

  {旧分二章。吴氏澄曰。此当为一章。前言天之不可知而不轻杀。后言民之不可惧而不轻杀。故前举天之疎而不失者以示敎。后举人之欲代天杀者以示戒也。}民之饥。{傅奕下有者字。}以其上食税之多。{傅亦下有也字。}是以饥。民之难治。{傅奕下有者字。}以其上之有为。{傅奕下有也字。}是以难治。民之轻死。{傅奕下有者字。}以其生生之厚也。{傅奕作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惟{一本无夫字。}无以生为者。{傅奕生为下有贵字。}是贤于贵生焉。{各本无焉字。傅奕焉作也。此二句从淮南子。}

  {{此承上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申言也。税。租也。王氏弼曰。此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下也。民从上也。吕氏惠卿曰。圣人在上。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则至于食税之多而饥者无有也。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立。则至于有为而难治者无有也。尚安有生生之厚而至于轻死者乎。张氏尔岐曰。夫惟无以生为者。在上则不多取多事以病其下。在下不敢扞网为奸以累其上。是贤于贵生矣。源案我自厚其生。则人亦各欲厚其生。人各欲厚其生而不得。夫安得不轻死乎。则是民之轻弃其生。由于生生之厚。而民之厚生。由于上之自厚其生。有以诱之而又夺之也。则无以生为者。其贤于贵生可知矣。末语老氏宗旨。故因言俗弊而遂及之。而其意则深远矣。}}

  右第六十二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草木王弼河上有万物二字。柔弱一作柔脆。}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博奕两徒下有也字。}是以兵强{傅奕下有者字。}则不胜。木强则兵。{河上作木强则共。此从王弼胜兵为韵。言木强被伐也。}强大{博奕作坚强。又下有故字。}处下。柔弱处上。

  {{吕氏惠卿曰。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