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为。
  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尝变也,可谓德信矣。不然,善善而弃不善,信信而弃不信,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
  圣人之在天下,喋栗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天下善恶信伪,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贼,不知所定。圣人忧之,故喋喋为天下浑其心,无善恶,无信伪,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予夺,而吾一以婴儿遇之,于善无所喜,于恶无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恶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性无生死,出则为生,入则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养者,生之徒也。声色臭味以自戕贼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于尽,则所谓动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则《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则有死,故生之徒,则死之徒也。人之所赖于生者厚,则死之道常十九。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无,焉有死地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者万物之母,故生万物者道也。及其运而为德,牧养群众而不辞,故畜万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则不能自形,因物而后形见。物则不能自成,远近相取,刚柔相交,积而为势,而后兴亡治乱之变成矣。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形虽由物,成虽由势,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贵德,尊如父兄,贵如侯王,道无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恃爵而后尊贵者,非实尊贵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方无名,则物之所资始也,及其有名,则物之所资生也。故谓之始,又谓之母。其子则万物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圣人体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子,了然无不察也。虽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尝以物忘道,故终守其母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息忘道而徇物。目悦于色,耳悦于声,开其悦之之心,而以其事济之,是以终身陷溺而不能救。夫圣人之所以终身不动者,唯塞而闭之,未尝出而徇之也。
  见小日明,
  悦之为害,始小而浸大。知小之将大而闭之,可谓明矣。
  守柔日强。
  趋其所悦而不顾,自以为强,而非强也。唯见悦而知畏之者,可谓强矣。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世人开其所悦以身徇物,往而不反。圣人塞而闭之,非绝物也,以神应物,用其光而已,身不与也。夫耳之
  能听,目之能视,鼻之能嗅,口之能尝,身之能触,心之能思,皆所谓光也。盖光与物接,物有去而明无损,是以应万变而不穷,殃不及于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袭而不绝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体道者无知、无行、无所施设,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于大道,则无所施设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大道夷易,无有险阻,世之不知者,以为迂缓,而好径以求捷。故凡合其自然而有所施设者,皆欲速者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釆,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