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改。
  道德真经注卷之三
  眉山苏辙注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圣人纵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之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卫者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为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而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甲兵起,则徒作而无衍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1,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桌然,而其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日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圣人玄览万物,是非得失,毕陈于前,如鉴之照形,无所不见,而孰为前后?世人视止于目,听止于耳,思止于心,冥行于万物之间,役智以求识,而偶有见焉,虽自以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乐其有得于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遗厚,采华而弃实,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见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宁而已,神知其灵而已,谷知其盈而已,万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为天下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致之言极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发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万物不得一未遽灭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极必至于此耳。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贵,皆一之政。夫一果何物也?视之不见,执之不得,则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谓贱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昔之为此称者,亦举其本而遗其末耳。
  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轮、辐、盖、秒、衡、轭、毂、轿会而为车,物物可数,而车不可数,然后知无有之为车,所谓无之以为用者也。然则天地将以大为天地耶?侯王将以贵为侯王耶?大与贵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为天地侯王者,而或莫知之耳。故一处贵而非贵,处贱而非贱。非若玉之碌碌,贵而不能贱;石之落落,贱而不能贵也。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复性则静矣,然其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则动之所自起也。
  弱者道之用。
  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世不知静之为动,弱之为强,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盖天下之物,闻有以母制子,而未闻有以子制母者也。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非形,不可见。非声,不可闻。不先知万物之妄,廓然无蔽,卓然有见,未免于不信也。故下士闻道,以为荒唐谬悠而笑之。中士闻道,与之存亡出没而疑之。惟了然见之者,然后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斯所谓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说,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陈者是也。
  明道若昧,
  无所不照,而非察也。
  进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类,
  或夷或类,所至则平,而未尝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虚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则不洁不屑之士,而非圣人也。
  广德若不足,
  广大而不可复加,则止于此而已,非广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无所立者,外若偷惰,而实建也。
  质真若渝,
  体性抱神,随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