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形者。謂法身無形像。如太虗空。心敏難繪者。謂般若無知。亦難相狀求也。繪者寫邈書畫也。謂法身與觀照般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離諸名相。文拘義遠者。四論中文字拘束。義理深奧。故肇師須假此方經書文言強飾。緣之令後之學般若人易為曉會。故云眾端之所詭。眾端者四論端由也。所詭者謂肇師假此方文言經書變通。有異西竺梵音。豈空然也。
  如復徇狎其言。願生生不面。至獲忍心。還度斯下。
  序主以析設二法弘護四論也。恐後世人隨逐無稽之譚謗毀。故云如復徇狎其言。願生生不與其人相見也。徇者順也。狎者親也。除是序主成等正覺得無生法忍。方可度脫此下根等人也。

  △第六宣明序意

  達留連講肆二十餘年。頗逢重席。末覩斯論。聊寄一序。託悟在中。同我賢余。請俟來哲。
  梁普通年前。達麼未到此土。只有名相講席。故云留連講肆也。頗逢重席者。頗訓多也。序主多遇奪席明師。重席者。後漢帝每朝正日。令戴憑侍中與諸儒論經。勝者奪席而坐。憑勝其日奪五十餘重。時人語曰。論經不窮戴侍中。末覩斯論者。序主謂前二十餘年。雖多逢明師。末後披此四論。句句深達佛理。與前名師不同。故聊寄述此通序。庶表序主悟解肇意深達也。同我者與序主悟解一般。賢余者悟解勝於序主。俱俟來哲臧否也。
  △後序論之宗旨。文中有四科。第一序次第。二遣相。三稱歎。四簡別是論非論。今第一序次第。
  夫大分深義。厥號本無。
  十二門論云。大分者即空也。非斷滅空。是法身真空之理。故云深義也。
  故建言宗旨。標乎實相。
  實相者無相也。謂真空之體本無名相。於無相中建立。不壞假名。而譚實相耳。
  開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釋二諦顯佛教門。
  真空不礙於幻有故。從體起用。所以有萬法。教云。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無過越於真俗二諦也。雪山童子為求半偈捨身。樹神問曰。此偈何益。童子答曰。如是偈者諸佛所說開空法道。此出涅槃經也。已上序主。宗本義物不遷論并不真空論。故云所以次釋二諦顯佛教門。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一代時教。不越真俗二諦為門也。
  但圓正之因。無上般若。至極之果。唯有涅槃。故末啟重玄。明眾聖之所宅。
  圓正之因者涅槃正因也。無有上於般若。此序無名論也。般若無知為涅槃正因。涅槃無名為般若極果。所以前序物不遷不真空二論。後序無知無名二論。故云末啟重玄。涅槃是一玄。般若是一玄。末者於物不遷不真空二論。後造此無知二論。重玄者。借老子道經中二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故云明眾聖之所宅。前言真俗。指前二論。不遷即俗明真。不真即真明俗。後言重玄。指後二論。俱是三賢十聖所居之處也。

  △第二遣相

  雖以性空擬本。無本可稱。語本絕言。非心行處。
  口欲譚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非是無辯無心。辭辯俱不及也。心所分別亦忘耳。
  然則不遷當俗。俗則不生。
  此遣即真明俗。
  不真為真。真但名說。
  此遣即俗明真。但對機言說都無實。遣執也。
  若能放曠蕩然。崇茲一道。
  指前宗本義。曠蕩謂自己法身如太虗空。無罣無礙。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不執真俗因果。一道者。故涅槃第十二卷云。實際理地一道清淨無有異路耳。
  清耳虗襟無言二諦。
  清耳謂聞性清淨。不執言教音聲也。虗襟者忘懷絕慮不滯空寂。不見有真俗。此遣前二論之名相也。
  斯則淨照之功著。故般若無知。無名之德興。而涅槃不稱。
  若不執真俗因果當人觀照般若絕對時。無知之知方便無功之功顯也。著者顯也。即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也。即涅槃無名應興起於妙用耳。

  △第三稱歎

  余謂此說周圓。罄佛淵海。浩博無涯。窮法體相。
  余者序主自謂也。此說周圓者。指四論也。罄盡也。更無有一法。過此四論中覺性相浩博無邊。不落數量耳。
  雖復言約而義豐。文華而理詣。語勢連環。意實孤誕。
  言約者少也。豐者備也。指四論中文字雖簡少。其義理豐備。該括一代時教。文華者謂四論中文句華麗。引此土經書緣飾。令人覽之易曉。然句句俱到詣諸佛理處。言語血脈不斷。如貫連環中。其明理事之意。絕待孤標。拔萃於思議之表也。連環者出莊子天下篇第三十二。此惠子之辯。惠子言連環可解。取不窮之義。郭象注云。環之相貫。貫於空處。不貫於環也。是以兩環貫空不相涉入。各自通轉。取無窮之義。尚可解也。序主指四論中語論雖無窮。其冥契佛意。其實標出乎言外也。
  敢是絕妙好辤。莫不竭茲洪論。
  序主美肇師四論文理俱詣。借曹娥碑後蔡邕之言也。漢時曹盰渡浙江溺死。其女曹娥年十四。求父屍不得。投浙江死。經宿抱父屍而出。杜尚為作碑。安於會稽上虞山。漢末蔡邕讀之。於碑陰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