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亦一幻也。失亦一幻也。吾何咎焉。余曰。若果如是。吾將從其後矣。

  雲棲律師

  有以肇公物各住位立不遷意。其不知緣生性空而駁之者。余謂不然。使肇公前無宗本。後無三論。則如所駁也。今前之宗本。後之三論。其示緣生性空之旨委曲詳盡。豈物不遷輙迷是義哉。蓋肇公為世人執今昔之物遷流。故返之曰。汝之所謂遷者。正我所謂不遷耳。是謂就路還家。以賊攻賊。位不轉而易南為北。質不改而變鍮為金。巧心妙手無礙辨才也。以其為反世人今物昔物遷流之見。故始終惟論物各住位。不言性空。使觀宗本可以貫通默會耳。今以不知性空而駁之。彼豈心服哉。又曰。肇師若知有今日事。論尾聊增數語結明此意。則駁何由生。此說肇公必首肯。不知駁者能信否乎。
  雲棲主張不遷。雖無聖言為據。且有道理可申。非若諸方捺硬杜撰。反成誣累肇公也。其道理者。意謂肇公以緣會性空立宗本義。則四論一以貫之矣。故不遷論中雖言不及此。而以本統末。則性空之理可不言而會也。今謂宗本雖言性空。而不遷却言性住。本末相反。敵體成違。因明之法謂之自語相違過也。且夫聖教皆言因滅果生。肇公却道因不滅果生。涅槃云。本無今有。是無常法。肇公謂有今無却成不遷。不遷則常也。涅槃云。若筭數法。初一不滅乃有百千。以是義故。諸法是常。此外道常見也。肇公亦立初簣不滅乃有高山。初步不滅乃有千里。與外道所計會不少異。雲棲既主張性住。胡不為其出理。如何得內不違于聖教。外不濫于邪宗乎。且性住之談既合佛意。則三藏聖教豈無片言隻語為之證乎。既無聖言可證。而徒以宗本之是而是不遷之非。謂之本末一貫者。若然。則亦可以堯之聖而聖丹朱。太玄之善而善美新乎。若可以彼是而是此非。則亦可以此非而非彼是也。余固謂以三論之通而通不遷者不可也。以不遷之塞而塞三論者亦不可也。其曰就路還家巧心妙手等語。徒誇其妙。未見其所以妙也。若世人執今昔之物遷變無常。無常故無性。無性故空。而觀之者可以厭生死趣涅槃。故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雪山大士歎前二句曰。此是大乘空義。半如意珠也。是則世人之今昔無常遷變之說。於教有證。於理有通。於人有盆。而肇公反之曰。昔物不滅。今物不動。各住一世。未委此說。於教何據。於理何優。於人何盆。三者既無。而欲反彼成此。豈非以似亂真。抱鍮而棄金乎。巧心妙手固如是耶。或曰大凡看先哲語言。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可於無過中求有過。不遷雖有少差。當求通可也。安得以異見而破之耶。曰。余於是論。欲求其通也久矣。而卒不能得。遂為之駁。所以駁者。憂夫後之學者執似而迷真也。彼高明之士尚惑其言以為必當。況其他哉。使一代聖教實相常住不遷之旨淪于不化因論。以肇師之明。於此甘自肯乎。又安知今為此駁者。非肇公之所使耶。

  物不遷正量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