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亦復如是。其旨下。教雖差別。皆為中道實相爾。如法華說。三世諸佛種種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故人之學教不應偏解。以教望機若常非常皆防情之說。以聖人望。教唯宜捨權入實。以於凡有益故。原佛下。亦法華第一云。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事謂一乘知見也。而為眾生演說諸法。以此量之。說非常教本為常也。若以理推之。則一切諸法必二義兼之。如娑羅娑鳥等。若反迷之悟。則唯示不遷。故題云物不遷也。
  疏。隨聲等者。責守文滯理之士也。聲。名言也。然隨聲取義有五過失。如十地論說圓音者。略示云。謂如來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說種種法。徧投諸類。如出現廣示。今此取義。令於一法圓解多義。多義歸於一實。不可聞遷只悟無常等。
  疏。古今下。謂不可指古是今等。
  疏。初有等者。謂依不動不來各陳三句也。甚易。
  疏。初二句等者。眾典萬殊故曰羣籍。千門異說故曰百家。然上等者。通指向上論文。例諸者。謂苦空無我等。或說苦下多在小乘。或說常下多在大乘。然大乘中亦有一經而雙彰者。如涅槃說藥分千品。喻教差。愈病無殊。喻旨一也。教海等者。以悟心為主也。封。守也。昔有江行而失劒者。刻舟以記之。隨行殊方猶指刻舟處失之。迷之甚矣。刻舟喻守文。失劒譬迷旨。刻舟弗獲于劒。守文焉能悟真。瘡疣者。謂不能忘言求旨。反成文字之病。役心焦思徒致功力爾。
  疏。自此等者。分科也。上論雖談今古三世之時。仍對物明之。故成異也。
  疏。謂凡下。迷悟對辨可了。雲泥者。儒者以高低相懸謂雲泥也。
  疏。言似相反者。謂互相違反。亦老氏文。如前指去住雖殊其致一也。
  疏。執遷等者。求。推求也。謂於今日尋古日也。下但反此。
  疏。文通等者。疏以古今二相雙釋之。然執者下。迷人常情但計今去古為遷。如古詩云。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蟬聲猶未斷。寒鴈已成行。又云。屈指千萬世。過如霹靂忙。皆謂世態迅速遷去也。遷之漸久以成古。且以理求之。但積時以成古。終不遷時而成於古。況時者剎那墮滅。性亦無在。特妄想分別計有三世。故維摩經云。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論智者解達也。疏中括而示之。
  疏。四象即四時下易繫辭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等。解云。四象。木火金水也。今謂四時者。以論云風馳。故曰時也。葢依四象轉取之。木王於春。火王於夏。金王於秋。水王於冬也。璿璣等者。瑤疏云。一天樞。二璿。三璣。四權。五衡。六開陽。七瑤光。辰謂辰星一點。此方觀之在北。即論語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也。謂三台七星等皆繞此而行。一晝夜一周天。如電而卷。言疾遷也。源師下。以所解理正。故名而取之。遠公即廬山遠法師。答什公之偈略云。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毫涉動境。成此頹山勢。釋曰。生死二法。窮之無本端也。如中論說。生在前邪。不死何生。死在前也。不生何死。如是推之無端首也。起滅即生死。有無際者。謂此二法緣會而有。有非真有緣離則無。如論初說。一毫等者。謂迷此性空之理。迷情一毫初起。即涉生死紛動之境。山崩曰頹。謂生死一起。勢難可止。如山一頹落也。此約迷說。悟可例知。
  疏。初句利他者。且依法相宗說。二利之行經三阿僧祇劫方滿因位。論言萬世百劫。且屬對以舉數。修鍊者。謂修進鍊磨也。問者。假問以起下文。
  疏。初句下。論語之義。勸人進學。具云。譬如為山。雖覆一簣。進。吾進也。解云。為山九仞。功始一簣。進之不已。九仞遂成。進之在我。故云吾進也。老氏亦云。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積土下。就喻以明。運行下。約法以明。謂果自因招。非因不果。果既昭然。知因不化。後句下。彼六十四篇中文。仗亦託也。由初下。亦喻顯也。千謂千里。就其句法但云千。由行下。亦就法顯理不異前。通喻二行者。行雖有二果。法唯一故。通證也。但舉下。中間之行例同初因。皆不滅也。大疏者。即華嚴大疏。說佛身十種無礙。此即因果無礙也。彼宗以因果交徹互不相礙為玄門無礙之義。今取果中見因一分之義以證因行不化。云云者。經云。一切功用猶如一念。即不遷也。圭峯釋云。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猶琉璃瓶盛多芥子。義甚同前。前問下。指疏謂三世互因互待而起。念若不生三世相泯。則一性顯矣。論約下。若因若時皆名為事。事法體虗即同真也。
  疏。真流等者。亦懸談文。彼云。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為此宗中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悟理起行名為真流。此行無相無住。一一契真。以契真故所以不遷。若住下。意用永嘉禪師證道歌。彼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虗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等。
  疏。三灾等者。準劫章頌。一增一減為一劫。經八十增減火灾方起壞三千界。乃至初禪八火之後水灾乃起。七水灾後風灾乃動。如彼廣說。酷。虐也。淪。滅也。餘可省。
  疏。初句中等者。佛性論以佛性因中名應得。果中名至得。二位相遠者。因不至果故。因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