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有八種。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滅受想定為第八解脫。八中前三無貪為性。次四各以本地定善為性。第八解脫即滅盡定等。謂念下。擇法.精進.喜.念.定.捨.輕安為七覺支。大小下。大鈔引小乘教。說菩薩別修六度各有滿時。仍滿在頂位。依四諦理發四弘誓。由苦諦故發度眾生。集諦故斷煩惱。滅諦故成佛果。道諦故修萬行。至忍位中趨菩提樹。世第一心已去。緣上下八諦發苦法智忍等一十六心。兼緣九地修惑起九無間九解脫。斷惑證理。以菩薩根利故五門合斷。此義極多。且略示一隅。大乘教理如常釋之。
  疏。三明者。俱舍二十七云。一宿住智證明。二生死智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初心下。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疏。弱喪者。弱。幻弱也。喪。失也。謂幻弱而喪失鄉國也。北山錄云。使弱喪知其所歸。食椹懷其好音是也。以喻群生失本性地。入生死之野爾。凡二十已下名弱。二空者。謂我法二空。天乘之理也。八正下。持世經八聖道品略云。一正見。離諸邊邪見故。二正思。惟斷諸分別故。三正語。知言虗故。四正業。滅諸邪業故。五正命。捨資生販賣故。六正精進。離相運行故。七正念。離諸邪念故。八正定。離諸定相故。然經文極廣。義皆實相。與小乘八正乃別。今取意略引。以八正大小諸宗皆有。故引大也。庶孽者。庶眾也。亦凡庶也。孽。賤之稱也。亦妖也。五乘者。三歸五戒人乘。十善天乘。四諦小乘。十二因緣中乘。六度大乘。化儀者。化生儀式也。
  疏。初二句下。釋如來隨宜之應。意兼下。詳下論意。如來本欲趣寂。但餘緣未了。故住有餘。據此。出生入死往來化物不在報身。在隨類化身也。以化依報起。故就報身示之。化博者。八正之道普霑一切也。五衍者。謂說五乘之法以接五種之機。化母者。謂造化生物名化母。依道書即氣也。彼初章云。有名萬物之母。五十二又云。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等。若云道生之德畜之。則亦以道為母也。窮盡下。依天台判小乘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諦理。論中但言因緣始物以攝因緣終物。如馬勝比丘云。諸法從緣生。緣離法即滅。
  疏。初句下。所證之理喻虗宇之窮三世時。遍十方際。故云無疆。九止者。古譯。如人本欲生經。
  疏。通有等者。始自鹿苑。終至涅槃。十仙外道等皆餘緣也。然皆小智所見。執化為報。以權為實。
  疏。初二句下。法喻雙明可知。意以靈覺獨存通證緣跡未泯。
  疏緣跡等者。順論釋之。若依成實。生死果盡名無餘。若大乘則二死果盡也。唯識云。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求寂。故名涅槃。
  疏。文有等者。初對厭身。身為大患生死本故。次對厭智。智乃勤勞之本。故老氏下。第十三文。然八大人覺亦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但欲對治我法二執。非如小乘一向厭之。以迷背之心而生惡覺。謂心為惡。
  疏。欲養等者。世之聲利養形之物也。非智慮之勞不能致之。故千思百慮曉夜孜孜。越分而謀。抵死而竟。未得起反側之思。既得防刼篋之患。至於神疲情困死而後已。此則為其形而勞其智。故身者智之讐也。厭其身則讐亡矣。智既下。謂身之勞役由智使之。晝營夕為。春耕秋穫。商胡販越。輕風雷之千辛。航海梯山重錐刀之薄利。而形勞弗已。日入不息者。皆汝心智使之。而智者實身之冤也。與其存之而苦。不若寂滅為樂。相役者。心役身故令身口作業。身役心故令心智作業。十業既成。三報必感。故生死長途等如輪。金剛經疏序云。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
  疏。至人等者。小乘依滅盡定化火焚身名灰身也。群有者。九有三有等。無為益者。以小乘涅槃是擇滅無為故。究竟不退故。涅槃非無常故。
  疏。燈火等者。約法分喻以成四物膏油也。以燈依四緣方起。一燈。二油。三炷。四火。謂以燈之總相喻身。燈之體性喻智。又以膏喻形。明喻慮。然法喻有少不齊。智者不難。
  疏。五陰下。色蘊即身。四蘊即心.心所。心亦智也。
  疏。初二句等者。謂名隨理義而生。好滅者。清涼云。謂有一類厭生死苦。又聞佛道長遠。心生怯弱。常欲趣寂也。懷德者。即小教中六度菩薩。據此二乘好無餘。菩薩慕有餘也。後之下。謂本之於教則教亦明示。求之於跡則古佛道同。
  疏。五音者。謂宮.商.角.徵.羽也。
  疏。出現下。略引。具云。然此文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槃之中所流。用大亦涅槃攝。有無下等者。謂虗推涅槃出有無之外。無形無名。細求論旨不知歸處。言無實也。措。投也。舉也。
  疏。日也下。以喻顯理。疏以法問而釋之。暗室無聞皆喻機也。
  疏。外稱等者。謂約出處之跡以名之。但謂涅槃尚亦強立。況有無跡名非外邪。
  疏。由言等者。謂依言求理之士多封名。志存義相之人多著相也。引稜伽。即唐譯第三卷偈。
  疏。初二句下。謂名相之極盡在題目等。方圓即相也。易繫辭云。以制器者尚其象。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