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
  此引二氏之言。以證因果不遷之義也。論語云。譬如為山。雖覆一簣。進吾進也。老子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二語皆譬資始成終之意。為山萬仞。假一簣以成功。山成而初簣不廢。如行千里。始於發足一步。行至而初步不移。故功成至聖。行滿不異於初心。所謂發心畢竟二無別。從因至果。而行行不遷。淨名云。所作之業亦不忘。不忘則不朽。善惡皆然。此論聖功也。
  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明矣。故經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信其言也。
  此以不朽釋不遷意。所言功業不朽者。以昔因不化。由不化。故不遷。不遷。故知因果湛然。平等一際明矣。引經證成。彌綸。充滿之義。言三災壞劫。乃遷之極也。而行業湛然。不動不壞。所謂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則極遷極不遷。言可徵矣。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何惑於去留。踟躕於動靜之間哉。
  此總結歸因果不遷。以終一論之義也。何者。徵明因果不遷之意。果不俱因。言因果終始不同遷也。因因而果。果成而因不滅。不遷也。果不俱因。而昔因不來。不來。則昔自住昔。雖遷而不遷也。以不滅不來。則不遷之理明矣。又何惑於去留之相。踟蹰於動靜之間哉。踟蹰。乃卻顧不進之意。猶豫不決之謂也。既明不遷之理。又何惑於去來之時。懷疑於動靜之境哉。一論大義。結歸於此。
  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苟能契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
  此結責勸修也。謂既明不遷之理。則旋乾倒嶽。勿謂不靜。洪流滔天。勿謂其動。此責也。下勸修。若能契悟於即物。見真之境。則觸目無非實相常住。一切萬法無有一毫可動轉者。斯則不必遠求而當下可知矣。
  物不遷論(終)。
  予少讀肇論。於不遷之旨茫無歸宿。每以旋嵐等四句致疑。及後有省處。則信知肇公深悟實相者。及閱華嚴大疏。至問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清凉大師引肇公不遷偈證之。蓋推其所見妙契佛義也。予嘗與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許可。反以肇公為一見外道。廣引教義以駁之。即法門老宿。如雲棲紫柏諸大老。皆力爭之。竟未迴其說。予閱正法眼藏。佛鑑和尚示眾。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州以兩手作流水勢。其僧有省。又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法眼云。日出東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嵐偃嶽。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元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徧。金烏飛。玉兔走。纔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遂高聲云。諸禪德。還見如如不動麼。然趙州法眼。皆禪門老宿將。傳佛心印之大老。佛鑑推之示眾。發揚不遷之旨。如白日麗天。殊非守教義文字之師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為外道見乎。書此以示學者。則於物不遷義。當自信於言外矣。

  肇論略注卷一
  肇論略注卷二

    明匡山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不真空論第二
  此論真空不空。以為所觀真諦之境也。不真有二義。一有為之法。緣生故假。假而不實。其體本空。此俗諦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緣起。成一切法。體非斷滅。不是實實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為妙有。空非斷空為妙空。此則非有非空為中道第一義諦。以妙空破心無論本無論二宗。以妙有破即色遊玄論一宗。即命題一語。曲盡真諦之妙。妙契中道之旨。非玄鑑幽靈。何以至此。
  夫至虗無生者。(指中道第一義諦。非思量分別境界)蓋是般若玄鑑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般若實智照理。故曰玄鑑。中道為實智所歸。故曰妙趣。此則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為宗極。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盡中道。此標宗立體。下依宗辨相)自非聖明特達。何能契神於有無之間哉。(上言所觀之境。此言能觀之人。中道妙理。唯聖乃證。故曰自非聖明有獨達之智。何能契悟於二而不二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此釋上不滯二邊之所以也。神心。謂實智內照即玄鑑。無窮。謂中道即妙趣。窮不能滯。謂不墮斷空此釋上半句謂不滯空。下釋次半句不滯有。極耳下。謂權智外應。耳目聲色乃有物。極。謂宗極。由權智外應。而不動本際。故處有而不為所制。聖能如此者。豈不以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真累其神明哉。由萬物自體本虗。故即有以觀空。故物物皆真。與智冥一。故不能累其神明也。
  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此承上不滯二邊以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調也。聖人乘一真之心。而調順萬物。則物物皆真。無一法可當情。故無滯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審。猶處也。一氣。猶一真。化。謂萬法。以審處一真之心。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