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肇論疏科
 宋 遵式排定
肇論疏序科文

    泐潭禪師 曉月 治定
釋此論序科文分(二)
初明作論元由(六)
  一標舉論名(慧達)  二稱美人法(但末)  三慶幸遭逢(達猥)  四排斥譏嫌(世諺)  五申述元情(夫神)  六宣明序意(達留)

後序論之宗旨(四)
  一序次第(夫大)  二遣相(雖以)  三稱歎(余謂)  四簡別是非(但宗)

  

  肇論述科文

    姑蘇堯峯蘭若沙門 遵式 排定
將釋此論科文分(四)
  一教起因緣(將釋)  二藏教所攝(二藏)  三宗趣總別(三宗)四隨文釋義(三)
  初總標題目(肇論)  二作者示名(後秦)三正釋本文(二)
初一立義標宗(二)
  初標義題(宗本)次正立義(二)
初總立義本(三)
  初列名(本無)  二立義(一義)三推釋(二)
  先推(何則)二釋(二)
初指事釋緣會(二)
  一指所詮事(一切)  二釋能詮名(緣會)

二顯理明一義(四)
一顯性空理(二)
一推窮其性(三)
  一推前際空(緣會)二推後際空(二)
  一正推(緣離)  二縱推(如其)

  三正推現空(以此)

  二結顯性空(性常)

  二顯法性理(法性)  三顯實相理(故曰)  四顯本無理(相)
二別開義門(三)
初約境雙破有無顯一義(二)
  一假牒問(言不)二辨諦理(二)
初明二諦(二)
  一出教意以釋問(不如)  二立縱奪以會前(若以)

二會一義(二)
初會二諦顯一義(二)
  一正顯遮照(夫不)  二述成遮照(然則)

二會三乘顯一乘(三)
  初總標人法(三乘)二釋成所觀(二)
  初正釋(性空)  二辨邪正(見法)

三重通妨難(二)
  一牒難縱破(設二)  二權實對辨(是以)

二約智雙融權實顯一義(三)
  一牒問略釋(漚和)二返覆廣釋(三)
  一明互具釋大慧(諸法)  二約二門釋二名(然則)  三返覆釋成一義(渉有)

  三結成心觀(是謂)

三約證雙泯理事顯一義(三)
  一標華梵以牒問(泥洹)  二就盡諦以釋成(直結)  三顯一實異三乘(無復)
  後四依宗造論○

○後四依宗造論(分三)
初前(二論)明真俗不二顯境一(二)
初物不遷論立俗諦(二)
  初題目(物不)二論文(二)
初序意(四)
  初標物示人情(夫生)二據理申己解(三)
  一據理推意(余則)  二引經標牒(放光)  三推釋正理(尋夫)

三明情解相違(四)
  初總標解惑(然則)  二示理難言(所以)  三推釋其意(何者)  四躡前起後(緣使)

  四顯立論之意(然不)

二正論(三)
初正顯不遷(三)
初引教定宗(二)
  初引經論(道行)  次定宗旨(斯皆)

二破惑顯理(二)
初解惑對辨(二)
  初境同見異(夫人)  二逆順結責(然則)

二遣惑顯理(五)
  初嗟迷執(傷夫)  二陳迷情(既知)三顯正理(四)
  一標(往物)  二推(何則)三釋(二)
  初釋上句(求向)  次釋下句(覆而)

  四結(是謂)

四引儒典(二)
  初正引(故仲)  二結成(如此)

  五責惑情(既無)
  三舉事結顯(然則)

次會釋教意(二)
初引教詰難(二)
初人法雙標(二)
  一約教理立難(噫聖)  二約行果定難(是以)

  二牒前正難(苟萬)

二就理釋通(二)
  初歎無常教理幽深(覆尋)二明常無常幽深教理(三)
初明教異意同(二)
一就本教顯異同(三)
初明執殊教異(二)
  初明異(是以)  二責異(豈曰)

  二證教異意同(故成)  三述成不二(是以)

二寄外教顯異同(二)
  初舉此方儒道說動以顯靜(然則)二舉西土隣人說常顯無常(四)
  一標正意(是以)  二推常執(何者)  三引彼文(是以)  四顯無常(所謂)

二顯教權意實(五)
  初雙標教意(是以)  二雙明攝實(故譚)  三責執教情(而徵)  四遣無常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