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坐禪法八門

  (一總標 二調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門在此卷)。

  初 總標

  夫像季之中。人無定力。說法則如聾奏樂。閑居乃類象無鈎。不務調心。但矜狂慧。擬造佛境。將何所依。且夫行人。不能悟理。唯著事者。蓋心多沈掉。攀緣世藝。躭味欲樂故也。是以有慧無定。如搖動水。如風中燈。多與掉散相應。理如何悟。有定無慧。如暗夜欲行。有足而無目也。又無定無慧。是狂是愚。偏習一門。無明邪見。此二雙運成兩足尊。故天台修行。多依止觀。況是菩薩所依賴故。今入圓覺理觀。須假禪那靜意息心。方相應故。如澄渟水方現萬像。入道之要。故勸勤修。然四威儀中。坐為最勝。遠離沈掉。聖所讚揚。故論云。見畫跏趺坐。魔王尚驚怖。何況入道人。端身不傾動。

  二 調和

  云何名為調和。所謂五法。一者調節飲食。二者調節睡眠。三者調身。四者調息。五者調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強不軟。然後可就繩輪。亦如彈琴。先應調絃。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心使和適。則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第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若食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脉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復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惛迷。若食不宜身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深慎之也。故經云。身安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閑處。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第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鄣所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寤寐過多。非但癈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能令心識暗晦。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情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初夜後亦勿有癈。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此應合調。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故。第一入禪調三事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麤獷。則氣息隨麤。以氣麤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怡怡。是故雖有定外。亦須用心。逆作方便。
  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初至繩牀。即須前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次解衣。寬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次當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牽未近身。令左脚指與右[月*坒]齊。以右脚指與左[月*坒]齊。若欲令跏。即上右脚[跳-兆+必]。置左脚上 次當安手。以左掌置右手上。累手左脚上。掌近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前當挺動其身。并諸支節。作七八反。如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竟即正身端直。令肩骨相對。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次口吐呵去胸中穢氣。其吐呵之法。開口噓氣。放氣而出。想身中百脉不通處。教悉隨氣而出盡。閉口鼻中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即足 次當閉口。脣齒纔相拄著。舌向上腭 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當端身正坐。猶如磸石。無得身首四支差異。切不搖動。是為初入禪定時調身方法。舉要而言。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第二初入禪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常有聲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氣相。坐時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名氣相。息相者。不聲不結不麤。出入緜緜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相。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復次坐時。有風氣等三相。是為不調。而用心者。後為患也。心亦難定。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徧毛孔中出入。通調無鄣。若結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而言。不澁不滑。是息調相。
  第三初入定調心者。有二義。一者調伏亂念不起。二當令沈浮寬急得所。何等為沉相。若坐時。心中惛惛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爾時當係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令無分散意。此可沉治。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心向下。係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則定住。心則安靜。舉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調相。問曰。心亦得有寬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氣上脇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即差矣。若心寬痛者。覺心志遊縵。身體透迤。或口涎出。或時暗晦。爾時應斂身急令住緣中。身體相稱。此為治心有澁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本欲入定。本是從麤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