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天皇后緣中原  只為經來年月近  先賢古德未深論
  第十隨文解釋(初解題目)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十二 釋上五字

  (是所詮法義也)。
  懸談已竟次經題  解者能超累劫迷  十一字中雙法義(五字所詮。六字能詮。各有法義。故云雙也)  五當魚兔(上五字。所詮法也)六筌蹄(下六字。能詮教也)  大是體空方廣用  此三凡聖本來齊  圓無間缺全靈覺  是為究竟大菩提

  十三 釋下六字

  (是能詮功能。五字及教體一字也)。
  修多羅者通教諸  於中了義是全經  互說有空名不了  雙談性相得斯名(斯名者了義也)  五字對餘(餘一藏經也)稱最勝(是諸經中之了義也)  一言(經字)是此句名聲  更有三名并五號  流通分裏自分明
  後解經

  十四 科判

  經開三分是常規  序分流通佛化儀  全此初文名序分  六般成就眾應知  為此具□淨土說  其中數節極難思  證信文中便發起  貫於六種總希奇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十五 三 信聞時主及說處中

  (初總入智用之源)。
  如是□指圓妙理  阿難自道我親聞  說聽一時同一會  婆伽法報本無分  光明藏是如來藏(此是內熏。亦名因熏。真正教法是外熏。亦名緣熏。內外因緣備具。即成佛道。三界眾生。闕外緣熏故。輪迴六道)  內熏久已積緣熏(聞熏熏如來藏。破和合識。故成佛也)  諸佛神通光相等  皆從此出數如雲  如來為欲談真妙  入斯三昧絕諸緣(緣是動用)  三昧此方云正受(不受正受也。如明鏡虗極時見萬像)  虗含萬像寂魔軍(含萬像而無念無為。有念皆屬魔境。佛〔難〕已離。現同其迹。故入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此段有三唱。一釋經文二釋淨土。三引證)。

  十六 明與凡聖同體及稱真現土

  世尊定裏合如如(心真如本覺。凡聖一味。清淨性體)  此處塵沙佛所居(聖同)  亦是眾生真覺地(凡同)  身心寂滅等空虗  圓滿十方平等際  具於不二絕諸餘  不二境中方起用  現諸淨土法筵初(從體起用。現淨土法會。是圓覺法筵之冣初)

  十七 釋淨土說經之由

  淨土說經文顯著  真身法主理照然  豈類諸餘不了教  化身穢土應初緣  藏裏深經十五本  亦皆淨土所流傳  今有疑云無說處  是將竹管欲窺天

  十八 指論為證

  佛地論中釋此格  數番問答甚精微  愽學利根方可解  凡常淺識豈能知  淨土所談為決了(稱智語境之說十五本經)  閻浮所說是權宜(諸淺機說餘一切經)  華嚴淨穢融通境(識智融通。淨穢無礙。說華嚴經)  別是圓宗不可思(華嚴是別教一乘)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十九 列眾總歎

  同體因緣稱法身  菩提薩埵百千人(十萬)  十二列名為上首  與諸眷屬等彌綸  皆入甚深三昧海  皆融影像十方身  各問一門微妙義(如下所列)  為諸末世結圓因

  二十 述十二菩薩所問法門

  妙德初微本起因  普賢次問漸修真  普眼圓融因果相  金剛質難聖凡身  逸多推究輪回本  淨慧倫排證悟人  威德已開三種觀  辨音又問幾般輪  淨業斷除人我體  普覺離病託師親  圓覺道場圓頓悟  善首流通妙法輪
  南無大慈大悲(云云十二禮)。

  至心懺悔

  夫欲懺悔者。必先歸敬三寶。所以者何。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眾弟子。今日懺悔正言。無始已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其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業。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自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然此三障。皆從根本無明而起。故經云。獨頭無明。為煩惱種。從無始受身。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