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惡戒。心見正真。無誑無謟。於佛法僧。起決定信。乃至意業。隨智慧行。慈悲喜捨。救攝一切。
  上來雖已發願。未表虔誠。今更至心重說偈言。
  願我懺餘三毒後  飜作菩提三種心  大悲智願不虧危  貪愛瞋痴無起作(准華嚴宗受菩提心戒文。以大悲大智大願三心。為菩提心體也)  貪念全成大願樂  樂修一切諸善因(起信論云。樂修一切諸善行。華嚴疏。配為菩提心中大願心也。文與願樂義不異也)  瞋心變作大慈悲  悲愍有情相度脫  癡毒翻為大智慧  了達無邊妙法門  此三念念在心時  即是菩提心顯發  但得發斯三種念  自然引起六波羅  六波羅蜜藉三心  六道因緣在三毒  三毒已息三心具  六道因亡六度圓  從今乃至證菩提  世生世生無間斷  且願此生無障難  免令來世乏資糧  臨終了了不昏迷  自在隨心寄生處
  發願已。至心歸命禮本尊毗盧遮那佛。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凡聖本同常住性  凡夫執相遂無常  六道三途逼迫身  世生世生老病死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客貌暫時間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遂  恒與眾生作無利  應當親近善知識  念念勒修常住因  捨無常色獲常色  受想行識亦如是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法事卷第四
  圓覺道場禪觀法事禮懺文卷第五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六上

  (普賢章。九唱二十二偈。懺身三三四)。

  歎佛

  (華嚴經第五十。讚述如來出見法門)。
  如來應正等覺。以無量法而得出現。非以一緣。非以一事。如來出現而得成就(總相標也)。所謂與大法雲。雨大法雨。能滅一切眾生煩惱(一也)。能起一切眾生善根(二也)。能止一切眾生見惑。能成一切智慧法寶(四也)。分別一切眾生心樂(五也)。雨大悲一味法水。隨其說法無量差別(六也)。先起菩薩諸行智慧次起緣覺諸行智慧。次起聲聞諸行智慧。次起其餘眾生有為善根諸行智慧。一味法雨。隨器差別(七也)。

  普賢章

  九唱二十二偈。徵釋用心(菩薩疑頓悟漸修。相一違故。佛為通之也)。
  至心歸命禮  問悟修方便(云云)(後有一禮。同此餘。毗盧遮那佛准常)
  於是普賢菩薩白佛言。大悲世寶末世眾生修大乘者(有正因性。能發心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過正緣聞了義)。云何修行。(指上正因正緣具者。用心之門。若未知覺性本圓。妄本如幻。即無此疑。只緣已知法空。却疑修行之義)世尊若彼眾生(指聞前段經之人也。為作四重門)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一幻幻何修問也)。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二斷滅誰修問)。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三遮不修之失)。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四請修之方便)。
  此一段經有兩偈讚。

  第一 三 正述經文

  開示前章已頓悟  從斯已下漸修治  普賢諮問如來者  漸修頓悟似相違  既知生死皆如幻  能知之智亦如斯  云何以幻還修幻(一述幻幻何修問也)  幻滅修行復是誰(二述斷滅。誰修問)  若總不修何解脫  悟來何異昔迷時(二遮不修之下修)  願起慈悲哀末世  由開方便普令知(四請修之方便)

  第二 三 別釋幻義

  (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明。及博此方翻成難曉。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文。法喻各開五法。喻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所依巾。二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痴執為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識。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諸幻喻。皆倣此知)。
  普賢舉幻彰於法  學者須知幻術功(上說幻義有五。今具配之)  幻術(第一義如心識)能將巾作馬(第二義如本性)  宛然馳驟眼珍瓏(三如依他起法)  幻馬是空看似有(四也如本理事)  真巾是有隱成空(五也計執執)  本惟如巾難可信  諸緣似馬易相從  幻智若修幻妄體  前馬應尋後馬跡  舉此因由將白佛  真緣理例稍難通
  次下如來讚問許說。及正說四段之中。初二段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讚問)。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許說也。此後正說有四段之文。今此中有兩段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一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