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斯便立聖凡名  從凡至聖成差別  大圓鏡裏見殊形  成佛自然其寂滅(若得如來寂滅隨順)  即無寂滅及能成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躭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鄣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權宗位地皆稱實  實教始終是假名  此唱經文當信位  初從凡地入真靈  眾生妄執身為我  愛我當耽外色聲  曾不自知五蘊性  剎那生滅未甞停  忽逢善友心開悟  發明生滅本無生  即知曠劫虗勞慮  與他貪愛百經營
  (上明從迷而悟了。此下明依悟息妄。得悟淨力。方名信位。即是初發起大菩提心也。若雖開悟。不頓發明。斷勞慮心。亦無〔直〕入信也。雖有信而無根也。經云。若復有人。即知合此兩勢也。文闕一飜。故以一偈補之)。
  若人雖悟如斯理  勞慮依前偈侚世榮  此則未名入信位  風吹蓬轉益緣輕(諸教云。十信未滿。如輕毛隨風。是此意也)  若復有人勞慮斷  不將主宰更當情  便見無邊法界淨  用斯淨相作圓成  即此解心為自礙  故於圓覺不通明  此是凡夫隨順覺  信根成就可修行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進修反覆推情知  尅志頻觀覺性常  方見解心(為礙)猶帶相  未聞佛地聖凡忘(見道位。雖是聖人。而不見聖凡相)  雖超信位能治起(第二注也)  猶拘(住)見覺在真膓(此病在真法身中。如人病在色身腸肚中也)  見者(覺礙為礙)未除還是礙  此於圓覺豈無妨  未聖超凡何所目  世尊呼彼作賢良(良即賢也。為押韻故)  至今共號三賢位(三名如次下)  此經攝要舉宏綱(經中不列三十心也)  還須更覽同宗教  梵網(戒也)華嚴(經也。皆盧遮那真身所說)始廣張(廣張三十也)  專慕聖流十發趣(十住也)  十般長養(十行也。下相對釋此兩名)十金剛(十迴向也)  恒常住理(故名十住)方能趣(住理故。能念念發心。趣於聖道。故菩薩戒名十發趣也。二名皆通。故起信中。分別發趣道相)  長養聖胎十行強(修施等十行。方能長養聖胎。故戒中名十長養也)  迴(迴謂迴轉。向謂趣向)己向他(眾生)凡向聖(菩薩也。又迴事向理實際也)  由斯佛放膝輪光(佛於華嚴十迴向會。放膝輪光。加會主菩薩。膝足屈申迴轉之處。表迴向心矣)  十幢高聳(會主菩薩名金剛幢。同位十菩薩。皆有幢字。表高聳義)雖(雖縱奪之詞。生起下句。雖超前位。未及十地也)堅固(堅固者。金剛義也。由三迴向故。行解堅固。堪入聖位。是以戒中。名十金剛。仁王經中。名十堅也)  未登十地聖人鄉  既是賢人隨順覺  立名賢位始相當(此經但云未入地者。隨順覺性。不言賢位。諸經又云三賢故此二句。會通二意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鄣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初二述加行位為入道之由

  因能迴向心寥廓  加行精勤入聖流(暖。頂。忍。世第一等四法。是加行入聖近方便也。此法依四尋伺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伺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徧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故名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燸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暖。次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如是燸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印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故彼偈云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彼識滅已。方實安住。故今此云入聖流也)  名義性差無所取  鑽研到頂印前修  順後俱空無問所  現前少物尚彌留  雖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