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  麤者昏沉麤掉舉  欲求禪定審須聽  掉好攀緣亂擾擾  沉無記錄闇冥冥  繫念鼻端須審聽  安心臍下絕經營  臍下抑浮令寂寂  鼻端策昧使惺惺

  七 五 述行五法

  (一欲。二精進。三念。四巧慧。五一心)。
  第五門中行五法  此於禪定是親因  一者心心欲離世  情中好樂欲修真  二者全依鑽火喻  初中後夜志精勤  三念世間皆可厭  唯禪尊重實為珍  四名巧慧能量度  得失輕重定其倫  世界苦多西樂少  禪那常樂永宣遵  五者由前已揀擇  一心決定不因循  志等金剛難可壞  誓如鐵石出迷津  無量劫來緣造業  尚猶虗喪百千身  設盡此生無所獲  終無退念一微塵

  八 二 總結因緣

  (初二句緣。後二句因)。
  上來二十五般事  皆是此經三觀緣  三觀所依何法是  悟於淨覺本未圓  用此覺心修觀行  觀成稱體即無邊  三觀悉皆同此意  至心聽取佛誠言

  九 五 述行本

  (前二十五種是行緣。此是行因。故云本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
  經噵若諸菩薩者  揀於修觀是何機  若字由來通兩勢  若迷若悟二相違  迷者不堪修此觀  悟人方可任隨宜  二月空華悟淨處
  釋悟淨字。悟無明如空華。覺體即淨。
  二空法界覺圓時(釋圓覺字。悟二空時。所顯真如。覺即圓也)  此淨覺心是行本  三門皆用此為基(基本也。此是萬行之基也)  心境俱空非斷滅  良由此體自常持  於此體中止念慮(初勸)  或將起幻正思惟  或住靈源觀起滅  觀成萬類悉能知  豈似漸門無解力  將迷息妄無期□  荷澤漸修因頓悟  正同此教度人規(規矩也)

  十 七 述起行

  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三種觀門今第一  止於動亂泯喧塵  不取諸緣為取靜  靜為躁木固宜道  達磨教門名壁觀  內心無喘(此四字是達磨之言)絕諸因  宗分離念(北宗)辨無念(南宗)  行之皆可出沉淪  真理本來非動靜  今令取靜似乖真  為欲對治喧動習  且將靜境以澄神  心安此境名為取(非別有所取)  此是奢磨他觀行人(無著論中。止觀二門。皆有觀字)  散取攝來歸正念  唯心無境是精勤  精勤久習其心住(上三句。依起信論修止門中。下三句。接彼勢銷此經文)  妄念波澄識像分  故見歷然分別識  是非煩動尚紛紜(如水清即萬像現。下二句反釋)  心念動時不覺動  耳唯聞外不聞聞(佛頂云。眾生迷本。聞諸聲故流轉。下一句順釋)  今經淨源方覺識(問。念與識何別。而云無念有何識)  雖然識有不資重(念者。生情記之不捨故。熏識起業識。但分別是非。不隨之而繫滯也)  識有念時生愛惡  識無念處絕憂忻(荷澤云。眼見色而能分別種種色。此是識也。文云。不隨分別起。此是色無念也。北宗云。眼見色意同知染法。此是念也。又云。眼見色意同知淨法。此是識也)  識細念麤須審察  但能無念伏魔軍(但者不必事須無識也)

  十一 述功成

  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前說正修寂靜行  今論此行已功成  波息清潭徹底照  識空靜慧朗然明(無念識飜成慧也。何名靜慧。下答云)  因靜心通名靜慧(問。何名發生。下答云)  隱中顯發義云生  貪恚客塵從此滅  內心寂靜體輕清(問。何名客塵。昔何所生。今何所滅。下二偈答)  迷時妄執身心我  我相生於愛惡情  愛惡染心非自己  世尊遂立客塵名  靜慧既生無我相  身心煩惱豈能停  是故經云從此滅  對治道理甚惺惺  又云內發輕安者(問。輕安雖是〔必〕法。因身調適而得。何名曰發)  事勢相因可諦聽  心有所之之謂意  意能引氣氣成形  意昏氣濁身塵重  意靜氣清身軟輕  輕利安和如病差  身心調暢自精靈  心靜氣和身亦樂  身內心氣故安寧  修既從心非外得  故云內發莫疑經

  十二 七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靜行已成今感應  遂將諸佛互相通  今問凡夫修觀行  如何便有此奇功  眾生心者猶如鏡  垢淨之時力不同  垢則難呈一切像  淨時能現萬般容  本覺真心妄念翳  何殊明鏡被塵蒙  今用奔摩澄妄念  客塵已滅即心空  由是十方諸佛現  由來凡聖本圓融  我心應在佛心裏  何疑佛現我心中  恐有疑於影像喻  更須徵起再研窮  佛心非相今云影  乍聞此喻似朦朧  凡銳入於一鏡內  九唯影像一唯銅  銅喻觀心影喻佛  如斯配合豈乖宗  論中亦說法身影(論云。諸佛法身。徧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但隨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差〕有〔同〕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