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
 明 如惺撰


龍華懺儀序

    明進士贊治尹中議大夫原任兩京兵刑部
    尚書郎廣東湖廣等處按察僉事致仕奉
    恩詔晉勳階正四品婁江營志道 撰
  當余隆慶壬申春。承乏留曹。得大慧杲集。閱之不禁擊節。時有一張叟者。譚及十方三世之故。問。杲公再來否。余曰。來何啻再。正不知歷幾僧祇耳。又問。再來仍有此機鋒否。余曰。此來隱宗而顯行上也。不然。亦帶教以明宗。越一紀為萬曆甲申。余既勇退急流。從天池山寂鑑庵。為千松得法師護講臺。知其傳法師。為萬松林公也。一日道及萬松因地曰。大人亦知吾師是大慧之後身乎。余因前有億逆。驚起問其行實。千松一一道之千松。亦稱其法子哉。獨疑千松法嗣在何。而千松既逝。有天台象先清公弟子。幻為惺師。法門之麟角也。得衣鉢於清公。復從千松請益楞嚴。及究達磨之道。聲稱藉藉。以乙未春。偶會於吳門尹山寺。余窺其行止倜儻。解行俱邁。等夷一等。心竊疑曰。此非千松之法子乎。別去數[禾*冀]。連以所刻佛法金湯編諸書相質。丁未春仲來吳。又以所撰龍華懺儀十有二條。起自開發正信。終念一實相。請曰。世有二三大心凡夫。不肯作解脫漢。甘於五濁中。擬竊釋迦老子肘後符。直欲向龍華納彌勒敗[門@缺]。長者其何吝數語為鎧冑乎。余既高師之見地。而又壯大心菩薩之信根。開卷讀之。不禁踊躍。大槩因世之獨尊淨土。而且專恃彌陀。乃不察慈氏之見。居兜率度人。疾入不退之位。於道既捷且穩。不從此處遊薩婆若海。而孤仗九品遠迎。此非諸佛所望於大心眾生之意也。此念甚殷。此見甚正。然其所剖。孰為竪出三界。孰為橫出三界。孰為即三界而出三界。孰為離三界而出三界。孰為不即不離而出三界。出三界中。又判其孰為兼提三乘之權教。孰為單提一乘之實教。一乘教中。又判孰為開權顯寔之漸門。孰為廢權歸寔之圓門。因而約主約機。分四殊勝。其為眾生開龍華三會真因。可謂既明且切。而無遺漏矣。然吾以蓮經實相覈之。則此十二條者。在幻師猶屬權說。非寔說也。人孰不厭漸修之為拙。而豈知漸者頓之因。唯除未迴心之一闡提外。更無一人不以剎那入佛地者。人孰不欣頓悟頓證之為超。而豈知頓者漸之階。唯除最初威音王以前。更無一人不以三祇成佛果者。此中消息。非過孔聖朝聞夕可之關。而知命從心以上境界難言矣。幻師既虞中下士之信極樂而疑龍華。又虞上上士之尊龍華而卑極樂。故語多回護而修辭。則欲兩逗儒釋之機。故意多圓活亦有之。吾儕孔氏之徒也。孔子以乾無為上達之道岸。以坤元為下學之正因。則於彌陀彌勒等法。不但並行不悖。而且一以貫之。其何欣何厭乎哉。稽孔子之現行。實欲立達眾生入不退地。豈非合文殊智普賢行而圓修之者。學者果於下學上達門中有得耶。雖不問彌陀彌勒二尊法界可矣。然其法非吾心外法也。其道亦非夫子一以貫之外之道也。彌陀誠與此土有緣。而盡虗空界之淨土則何可勝數。隨緣隨願何所不可。若論到乘龍御天。安貞應地之易道。則此時正當雙林之既往龍華之將來。而孔宗峙立於其間。彌勒殆收釋尊與孔聖。度未盡之兒孫。而胥度之者。則今日之奉孔規正。所以植龍華之因。而後日之禮龍華。未必非竟尼父未竟之志也。幻師於是乎起余不淺矣。故為之序。
  時萬曆歲在丁未春仲之吉書於吳門愓若齋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一

    天台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世有聞彌勒世尊。龍華說法之事。即乃束之高閣。聽其自然得遇。如視囊中物耳。可不哀乎。此其不知三會所度。先有定限。如初會度者。九十六億人。二三兩會。各減其二。焉知我等。不假一行一願。必預於是耶。是惑之甚也。若有大心眾生。欲於未來。身居雞頭莊嚴之城。日遊金色如掌之地。享八萬歲之長壽。翫四大藏之富饒。得與儴佉輪王。詣龍華。見彌勒。成阿羅漢。證無生忍。於賢劫諸佛。次第受記者。當勤修此十二方便。命終必定先生內院。獲覩白毫。入不退地。然後隨佛下生。度諸同類。此非一超直入如來地者歟。今依諸大乘經。及法住記。述此懺法。用結勝緣。惟願見聞隨喜。務勸流通。弗以人癈教也。
  第一開發正信  第二廣求良友  第三嚴持戒律  第四發菩提心  第五明結壇儀  第六禮請三寶  第七懺悔往罪  第八專誦法華  第九三寶福田  第十總觀兜率  第十一別觀龍華  第十二念一實相

  ○第一開發正信

  夫如來出世。所說八萬法門。皆以誘引眾生。出離火宅。坐白牛車。入佛知見也。自教法東被。大乘根器。碁布星分。徧樹法幢。傳佛慧命。方今去聖逾遙。魔軍熾盛。賴有淨土一門。流通五濁。心佛竝顯。苦海津梁。但教有明文。往生匪一。有教生妙喜佛國。見阿閦如來者。有教生瑠璃世界。見藥師光佛者。有教生安養。見阿彌陀等者。此離三界而出三界。名橫出三界者也。有教自五停心等。破四住惑。生同居士見三藏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