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更燒香。右遶稱念。南無彌勒菩薩。或百聲。或千聲。多少隨意。次作三歸依法。當一心正念。口自稱云)。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閡。  和南聖眾
  (作三歸已。此為六時中。一時佛事竟。行者當至坐禪處。隨意取便。調息片時。復著淨衣。及僧伽梨。誦法華經。法華三昧儀。六時俱在道場內誦。蓋止十人已還。則人少。可也。今多至二十五人。縱使道場寬博。亦須別設誦經處。前在道場內。已立誦上生經。今於道場外。坐讀 法華經。前或誦安樂行。或普賢勸發一品而已。今讀一卷。二卷。或全部。有此不同。但誦經處。不可太遠道場。須使切近。行者誦聲作唄。俱如前作想供養三寶。三昧儀。必先已誦妙法蓮華經一部通利。此中行人既眾。則利鈍難齊。似不必成誦。但精熟全文。使句逗朗然不紊也。然讀誦之方。不可惟恃喃喃唇吻。當默會義趣。久久自然得入旋陀羅尼。又六時中。於晝三時。當讀誦妙經。於夜三時。惟上生經。或安樂行。則止。須專坐禪。令觀行成就。入不思議境也)。

  ○第八專誦法華

  有三義故。令專誦也。一者。龍華如海殊途同歸。一何擇焉。第恐行人志趣不一。所適靡定。所以散善日馳。則精一之心蕩矣。且令制心一緣。如射望的。工成一片。道體易彰。二者。法華自曰經王。孰能超勝。三者。此經首因彌勒示疑。終則普賢勸發。經說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有此義故。令其專誦。但持經有三品人。亦須料揀。一者。文義具足。為上品。如馬鳴。龍樹。諸大乘論師。及天台智者等。是也。二者。心達其義。不諳於文。為中品。如曹溪六祖等。是也。三者。唯精於文。而昧於義。為下品。如法達和尚等。是也又有二種讀誦。一具足誦。二不具足誦。具足誦者。全部成誦。不具足誦者。亦名分誦。如教專持安樂行一品是也。有等行人。無讀誦性。如誦箒比丘。今樂見彌勒。但強持一四句偈。亦謂分誦。若據法師品云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菩提則知全分功德等無量也。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之二
  得遇龍華修證懺儀卷第三

    天台山慈雲寺傳教觀沙門 如惺 撰

  ○第九三寶福田

  上教專誦法華。乃依普賢勸發品也。今令廣修三寶福田。乃依法住記也。二說既異。須開二門。所謂輻輳並進。莊嚴本有法身也。又彌勒上生等經。俱有廣修之義。彌陀經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求生兜率。及與龍華。不修萬行。可乎。法住記云。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佛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以七寶。金。銀。真珠。璧玉。香材。鍮石。銅。鐵木。石。坭土。或以繒縷。或以彩畫。作佛形像。及率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節量。或以香花諸妙供具。若多若少而為供養。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佛第一會中。以淨信心。捨俗出家。淨除鬚髮。披着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一為佛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若諸國王。及以臣庶。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法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於大乘素怛纜藏。所有甚深空性相應諸大乘經。(云云)乃至有能於四句頌。若自誦。若教他誦若自讀。若教他讀。若自持。若教他持。若自解說。若教他解說。或於法師。恭敬供養。或於經卷。恭敬供養等。由如是等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第二會中。以淨信心。捨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鬚髮。披着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二為法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若諸國王。及臣庶等。一切施主。於今釋迦牟尼佛正法中。能為僧事。自種善根。或教他種。謂諸苾蒭苾蒭尼眾。或次第請。或隨緣請。於月一日。或月八日。或十五日。設齋供養。或往寺中。若供養一。若供養眾。或作給侍。或有供養。修靜慮者。或有供養。諸說法者。或見有人。欲於正法。學習流布。從師聽受。不作留難。施其所安。無令怯退。或設五年無遮施會。或施四方僧。施寺舍。及坐臥具。或施鐘罄。園林等類。供養僧眾。彼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彌勒如來成正覺時。善得人身。於彼佛第三會中。以淨信心。捨離家法。出趣非家。淨除鬚髮。被着法服既預聖眾。隨宿願力。便得涅槃。是名第三為僧事故。種善根者。所得果報。又彌勒下生經云。爾時彌勒佛。見諸大眾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