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第四十六
  曼陀羅仙譯。
  佛在園。千比丘千菩薩俱。文殊舍利弗晨至。佛問欲見如來耶。文殊即說正觀如來法門。佛印許。舍利弗與文殊問答深義。文殊與佛。深明修般若義。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福田無差別。地震獲益。次明入不思議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欲具一切佛法。當學般若。次授一行三昧。乃至微笑放光。為無相印。
  寶髻菩薩會第四十七
  竺法護譯。
  佛在靈山。與比丘菩薩天龍八部俱。東方淨住佛國寶髻菩薩。八千人俱。以一寶葢。覆此忍土。雨華說頌。禮足。問清淨行。佛答。一度無極。二遵佛道品。三具足神通。四開化眾生。次詳六度。三十七品五通。明化眾生有二十事不厭生死。普壞世佛時。珍寶菩薩。問益眾生嚴道場事。佛以無放逸答之。彼時珍寶。即今寶髻。又開化有四法。又離垢光佛時。極妙精進菩薩。以大忍力仰承佛命。往化業首太子。彼菩薩即今世尊。太子即今彌勒。又菩薩一種四法自在道業。寶髻以髻中明月珠。貢佛發願。佛為授記。
  勝鬘夫人會第四十八
  流志譯。
  佛在園。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致書與女勝鬘。稱揚佛德。勝鬘發書尋繹。遙空禮佛。佛即現身。彼即說偈。佛為授記。勝鬘發十願。感天華大音。又發三願。佛印讚之。又發一大願。攝恒沙願。所謂攝受正法。復說廣大義。威力。佛印許。又說了義。明二乘為不了。以不出變易生死。不斷住地無明故。唯一佛乘一歸依一實諦為了義耳。佛印許。又三種人入大乘。一甚深法智。二隨順法智。三仰推唯佛所知。餘錯謬者。一切天人共摧伏之。佛亦印之。乃放光升空步還。告語阿難及天帝。結名付囑。
  廣博仙人會第四十九
  流志譯。
  佛在恒河岸。無量比丘俱。廣博仙人與五百同行來見。問施及施義。施主施者。佛詳答之。并三十二種不淨施。次明五大施。又五大施。又五無上施。又九大施。次答中有識及明智識差別。次說六道來生差別。略說持鬘四王忉利。餘未說。

一心奉請大方廣三藏經  北涼中天竺曇無讖譯。
  第一會同本異譯經。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護。共惟淨等譯。
  即第三會同本異譯。分二十五品。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譯。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天竺沙門康僧鎧譯。
  佛說阿彌陀經
  吳月支國優婆塞支謙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賢譯。
  以上四經。並同第五會而異譯。唯法賢譯本有慈氏問答最妙。但不足四十八願之數。
  佛說大阿彌陀經
  趙宋國學進士王日休。會前四譯。未見寶積五會本。又於發菩提心句。或載或亡。或云不發。
  佛說阿閦佛國經
  支婁迦讖譯。
  即第六會同本異譯。
  佛說大乘十法經
  蕭梁扶南國沙門僧伽婆羅譯。
  即第九會同本異譯。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支國沙門竺法護譯。
  即第十會同本異譯。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宋中印度沙門法護等譯。
  即第十二會同本異譯。
  佛說胎胞經
  竺法護譯。
  即第十三會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竺法護譯。
  即第十五會同本異譯。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宋北印度沙門施護譯。
  即第十六會同本異譯。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竺法護譯。分八品。
  佛說法鏡經
  後漢安息國優婆塞安玄共嚴佛調譯。
  二皆第十九會同本異譯。
  幻士仁賢經
  竺法譯。
  即第二十一會同本異譯。
  佛說決定毗尼經
  或云東晉錄失譯人名。或云燉煌三藏譯。
  即第二十四會同本異譯。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即前經中譯出別行。
  發覺淨心經
  隋北天竺沙門闍那崛多譯。
  即第二十五會同本異譯。
  佛說須賴經
  曹魏西域沙門釋白延譯。
  即第二十七會。而多王見佛得記。諸佛摩頂。現出家相諸事。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支國優婆塞支施崘譯。亦同前本。
  菩薩修行經
  一名威施長者問觀身行經。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即第二十八會同本異譯。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宋北印土沙門施護譯。亦同前本。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
  即二十九會同本異譯。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亦通前本。
  佛說須摩提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