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人繇此成熟。都未發心之人於此投種。當知汝輩本具一體三寶。是能感之因。諸佛已證一體三寶。是能應之緣。惟其感應之道不忒。是以授受之義方成。我今將唱歸依。惟汝輩六道羣靈。肅清三業。翹跪座前。一念勤求。聽我言說。
  我弟子某甲。從於今身。直至佛身。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現前大眾。齋主。與六道羣靈。隨法師教。同音三唱法師白言)
  上來授汝三歸已竟。更加三結。令法圓滿。
  我弟子某甲。
  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如前三唱)
  從今以往。稱佛為師。唯願三寶哀憐攝受。
  (如前三唱 眾和南無十方常住佛法僧法師為六道行大乘懺法。白言)。
  汝等六道一切羣靈。已能歸依三寶。為佛弟子。當更進求菩薩大乘戒法。永為成佛之本。但以汝輩無始而來。經歷諸趣。罪業重積。能為遮障。今為汝輩依大乘門。行懺悔法。俾身心光潔。方堪納戒。言懺悔者。如天台聖師之言。要須知懺悔名。知懺悔處。知懺悔法。知懺悔位。懺悔名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若般誠三寶。悔過首罪。是為知懺悔名也。懺悔處者。普賢觀經云。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依此觀心。知罪實相。是懺悔處也。懺悔法者。有事有理。理者正觀。事者助道。正觀者。即觀法性。法性者。諸法實相也。助道者。身旋禮。口讀誦。心策觀。正助合行。是懺悔法也。懺悔位者。其義最長。汝輩六道羣靈。若造五逆十惡諸惡律儀。念念作惡。親近惡侶者。是為地獄業因。當得地獄趣報。受極重苦。曠劫莫脫。若有深著五欲。不義取財。利己枉人。癡獃無知者。是為畜生業因。當得畜生趣報。更相殘害。無能止息。若有慳貪不施。邪見諂曲。破齋犯戒。不信因果者。是為餓鬼業因。當得餓鬼趣報。常時饑渴。無繇一飽。若有薄修福業。常懷勝他。我慢陵人。多好爭訟。是為脩羅業因。當得脩羅趣報。一日三時。苦具自至。此輩應須懺悔。滅除業障。若失慎守綱常。竪持五戒。是為人業因。當得人趣報。然人中有八苦。而復多造種種不善。死墮惡道。如是等罪。應須懺悔。滅除業障。至於行十善道。修世禪定。是為天業因。當得天趣報。然天中有五衰。耽著欲樂而不修行。福盡還墮。甚有直從上界入地獄者。應須懺悔。滅除業障。此外更有六道往來。受中陰身。隨業遷轉者。更有值遇惡緣。不盡天年。遂至橫亡者。更有強暴之鬼。伺人之便。興禍求食。或復加害。如是等類。皆應共行懺悔。滅除業障。是為識懺悔位也。如上且就六凡以論。今明聖位當懺悔者。藏通二教。三乘聖人。雖有析色體色入空之殊。界內界外巧拙之異。然同除四住。同證偏空。但離斷常中。未聞佛性中。是故應須懺悔。滅除業障。別教雖臻十向。尚修中。未能證中。雖歷十地。猶證中。未免後障。乃至等覺。尚或未得無學。是故應須懺悔。滅除業障。即如圓教十住。至於等覺。法身智斷猶未究盡。喻同十四夜月。是故亦須懺悔。滅除業障。從無間業。上至圓教等覺。位位皆有三障。煩惱頭數。結業流類。苦報等差。該互凡聖。故五十校計經云。齊至等覺。皆令懺悔。正此義也。夫二死已亡。三惑永斷。唯佛一人。自餘聖賢。尚須懺悔。況六道乎。我今奉為六道一切羣靈。依大乘經懺悔之法。對三寶前。發露懺悔。行懺悔者。身心清淨。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宜各至心。隨我所說  我某甲。至心懺悔。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宜至心  懺悔六情根
  (法師三唱。大眾同音。率六道三和法師勸六道羣靈發菩提心)。
  汝輩六道羣靈。無始至今中間。於先佛世時。得逢知識。教令發心。求菩提道者。固亦多矣。但以宿世煩惱障厚。願行力微。志不決定。稍值惡緣。隨即退失。或生未聞佛法之處。隨順世間種種惡法。何繇能發菩提之心。今茲何幸。得逢施主開建普度大齋勝會。已依大乘行懺悔法。便當於此猛發菩提大心。然菩提心當云何發。何名菩提。如天台聖師之言曰。佛菩提心者。從大悲起。佛正行中。此心為先。欲求佛道。先以大悲薰心。乃至得果之後。欲行化他者。亦必以此大悲為之本也。言菩提者。如光明玄義言。梵語菩提。此翻為道。菩提有三。一曰真性菩提。此以理為道也。二曰實智菩提。此以智慧為道也。三曰方便菩提。此以逗機會理為道也。於是觀於不思議境。依無作四諦。立四弘誓。起大悲心。依苦諦。誓度無邊之眾生。依集諦。誓斷無盡之煩惱。此兩誓願。下化眾生也。起大慈心。依道諦。誓學無量法門。依滅諦。誓成無上佛道。此兩誓願。上求佛果也。我今奉為六道羣靈。依此妙義。發四弘誓。宜各至心。隨我所說。
  我某甲。至心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法師三唱。大眾同音。率六道三和)。
  (法師為六道說戒)。
  汝輩六道羣靈。已能依大乘門懺悔發願。今當至心進求戒法。夫大乘三聚無作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