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遺民。依遠公共修淨土。專坐禪。作觀想法。方半歲。即於定中。見佛光照耀。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於想念佛中。見阿彌陀佛身紫金色毫散照。埀手下接。以臨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陣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以衣覆我。佛乃為摩其頂。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又見身入七寶大池。蓮華清白相間。其水湛湛。如無邊岸。中有一佛。頂有圓光。[离-禸+月]有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盈口。乃還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曰。淨土之緣至矣。廬阜諸僧皆來會。程之對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當先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復供養法華會中佛菩薩眾。以至十方佛菩薩眾。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祝畢。與眾話別。面西端坐。斂手氣絕。年五十九)。

  信士牧鄉 執幡往生

  (徃生傳云。唐信士鄭牧卿。榮陽人。舉家奉佛。母及姊妹同祈淨方。至開元二十一年。因疾困篤。有醫人及同道者。咸勸喻謂。且進魚肉。以救羸軀。痊復之後。修持淨戒。不亦可乎。牧卿曰。噫如此浮生。縱因葷穢而得痊乎。終歸磨滅。不奉佛禁。而惜微命何為。確然不許。遂嚴佛事。手執幡脚香爐。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復作是言。丈夫一心不退。願徃西方。奄然長徃。異香充庭。隣里共知。舅氏夢寶池花敷。見牧卿合掌趨上。時當五十九)。

  京兆房翥 勸化往生

  (彌陀感應圓云。唐房翥。京兆人。暴死至陰府。見閻羅王。王曰。據案簿君。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君承此福。亦合生淨土。故來相見。翥曰。先許金剛經萬卷。巡禮五臺。未欲徃生。王曰。誦經巡禮。固為好事。不如早生淨土。王知意不可奪。乃放還。以此知勸人修者。非徒徃生。又感動幽冥也)。

  宋郡希文 神遊脫難

  (龍舒文云。鎮江郡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宮員。問曰。汝知汝未及第。因不對曰。不知令引彪去。看見一大鑊煑蛤蜊。見彪乃作人聲。叩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誡。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誡。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參軍仲回 問疑往生

  (徃生傳云。王仲回。光州司士參軍也。無為郡人。因陳本郡。圬垾水利。大司農得其實請。朝廷推恩。乃有是命。其為徃信厚。未甞與人校短長。天衣懷禪師住鑯佛道場時。亦甞諸問。而鄉里以善人稱之。既而信向淨土。但未具深心耳。至元祐初。問余曰。經典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云。心即是淨土。不用更生西方。其不同何耶。答曰。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此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眾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界。則非眾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試自忖思。或未出眾生之境。則安可不信教典。志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無苦。壽則無夭矣。於無念中起念。於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司士忻躍而去。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余守丹陽郡。忽夢司士云。向蒙指示淨土。今已得生。特來相謝。乃再拜而去。翌日召丹徒。令陣安止語其夢。蓋陳令深信淨土故也。後數日。得司士之子進士術。哀計乃知信。然又聞司士未亡七日已前。預知時至。與鄉舊為別。余弟仵亦在坐。屢有見謝之語。然則司士決生淨土矣。元祐四年四月八日。無為揚傑述)。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上所說。男眾往生。今為士丈夫。當自念云。光陰迅速。幻身難保。不如每朝以頃刻之暇。修西方法門。現世可以消災。身後更無苦趣。若發大菩提心。轉以化人。其為福報。豈易量耶。身後必得往生。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呵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七佛  南無十方十佛  南無三十五佛  南無五十三佛  南無百七十佛  南無莊嚴劫千佛  南無賢劫千佛  南無星宿劫千佛  南無十方菩薩  南無十二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隨文皇后 異香往生

  (徃生徵驗傳云。隋文帝后。雖居王宮。深厭女質。常誦阿彌陀佛。至臨終時。異香滿室。從空而至。文帝問闍提三藏。是何祥瑞。答曰。西方有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神生彼國。況聖教分明。無致疑矣)。

  荊王夫人 立化往生

  (龍舒文云。荊王夫人。元祐間。與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