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前不能如佛受用也。知足下识见超拔。骨力坚强。决不效寻常口头禅。道定要亲见诸佛诸祖本来面目。即是自己本来面目须是自信得及。自见得明。亲得受用。亲觉自心现量圣趣始解稳坐。不唯魔王外道不能惑乱。甚至诸佛诸祖亦不能摇动。方有自在分。放开也从我。把住也从我。天堂也是我。地狱也是我。世出世间无片事间杂其中。岂非无障碍一大解脱人哉。到恁么地无一物不是自己光明。无一处不是自己本源心地。其纵横变化广大受用岂不超越。是以足下必从毗卢顶 上行去。病僧妄为饶舌以为知己一证耳。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足下若为勇猛丈夫不从父母行径行去。只是放下身心莫虑自己明与不明。悟与不悟。只是一味兴扬三宝。接引后昆。不论冤亲都劝入法门。同归观音大士传持佛祖慧命。相续不断。尽于未来无穷无尽。此即是顿超顿证。圆妙法门。足下有心此道。应把手共行也。此祝。

  答浩若周公

  捧读慈谕云时时怖畏。时时警策。如入镬汤不远三步。便有些子受用。只此数语便是足下大得力处。大痛劄处。大精进处。大发悟处。大安隐处。大饶益处。何用别求玄妙胜义。何用别求道理入处。何用别求嘉话露布。病僧每见士大夫于世路中彷仿佛彿穿凿古人几句无滋味语转语别语以为悟道因缘。其实不知返为障道因缘深矣。何如足下所云时时怖畏时时警策乃实落受用也。又云欲病僧下一转语传示同人。足下用意甚美。但莫在此时似再与足下晤对时心光发露同是家里人说家里话。自然有风味。不欲传而传闻自远。此时说来恐无利益。唯足下自意亮之。病僧九月间作痢甚苦。精神衰弱至今尚未复元。见笔砚如生冤家。不敢近之。叔监石者诸公皆不能修书奉候。如会时幸为我一一致之不尽。谨复。

  答石者朱公

  自容大德来奉手教所示。浮沤泡影之想固未易也。只此二语便是妙谛深入。何待参究。信是堂奥中转身决不落门外蹊径。又云见解从兹起。而种种烦恼亦从斯集。试自检点烦恼住在何地。见解又住在何地。如觅烦恼见解之处不得。则知二处既无住处。烦恼亦可唤作见解。见解亦可唤作烦恼。烦恼唤作见解无烦恼可得。见解唤作烦恼无见解可得。二处既了不可得。有何见解可欣。有何烦恼可厌。终日烦恼终日菩提。终日菩提终日烦恼。岂不是圆通自在。岂不是无碍大解脱哉。何有见解烦恼二虑乎。又云领不住相之旨。似觉净土亦为色相声音之求。六祖所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土。此等佛祖名言皆与第一义谛不相违背。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虽不住相亦要修习布施持戒种种善法。非独沦于空也。如知不废修诸净法。即知有佛可念有净土可修也。岂别音声色相之外为不住相耶。言不住相者。达音声色相当体全空。既达声色体空。则见声色实相。既了声色实相。而能声能色。声色本无二致。金刚经云如来于法不说断灭相。可知矣。经中意谓不可以音声色相求者。为破住相之执耳。祖佛言教都不可作实法会。六祖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国。非无净土可生。但要人先发明本有真净土。为相土之本源。如达真净土。十方法界为我一心。而东西南北有何碍乎。是则六祖之言正欲人了净土唯心。正欲人知净土可求。正是指示人知西方之根本。非断绝人生净土也。六祖又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既有去必有方所。既有方所可去而净土不去▆所去耶。设谓所去不择净秽。秽既不择而又偏择净土不生耶。是知六祖传佛心印。为人天正眼决不堕断灭见。知此方信如来所言空者即是日用穿衣吃饭及与君臣父子也。如来所言有者即是梦幻泡影本体寂然也。虽是本无一法而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不可差互。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全是第一义谛。是真圆通是真无碍。方见如来圆满总持广大法门也。来谕欲集普门各经类成一汇。欲病僧先为序。序则病僧决不辞。此举是病僧二十年前未了公案。今足下成之。即遂病僧之愿。得有藏经之处。病僧与足下同为商订。更遂鄙私。成日作序未为晚也。不知足下意地。何如舟中摇荡。未能罄吐痴怀。暂复。来意余容再布不一。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五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士王世祐王世▆
  信女如善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王章号遵度遗愿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五卷计字玖千三百三十个
  该银伍两陆钱仗斯般若之因早证菩提之
  果者
  康熙十四年二月  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六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书问

  答建业旻昭陈公

  恭惟足下迹示尘寰。心超法界。受灵山之付嘱。为末世之梯航。护法忘形。唯佛是命。接引有方。普摄久参初学。自在无畏。善伏外道诸魔。不唯白下之大光明幢。实乃诸方之真正法眼。钦服钦服。德音久慕。闻名已益生前。书贶遥颁感惠实出意外。殊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