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地所以为大。即圣人所以为大也。自愚而好自用。至此皆推明大哉。圣人一章中之义。此中庸一书。以天命之谓性。一章为纲目。自君子中庸至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九章。明修致绵密工夫。自君子之道费而隐。至哀公问政一章共九章。明修致终始功验。此二节共十七章。发明修道之谓教一句。自诚明至至诚如神四章。发明率性之谓道一句。自诚者自成至故至诚无息二章。发明天命之谓性一句。上发明三句皆所知所行之道。道即诚也。乃显诚之能德故。自大哉圣人。至此四章是发明能知能行之人即显圣人之能德也。或曰。前舜与颜子二章。及大孝无忧达孝三章。皆称圣人之德。何云彼唯所行之道哉。曰。前舜与颜子是借人明修致工夫。大孝三章是借人明修致工验。虽称人道为显道之发用。故为所知所行也。此大哉圣人。四章是借道显人。其中极尽道之圆备。乃极显圣人之能事。所以此四章为能知能行之人也。上明人与道之义已究竟矣。故下结赞初赞圣人以配天德。末赞至诚以归天性。尽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此章结赞圣人之德以配天也聪明等。乃知仁勇质文五者德之实也。溥博渊泉。德之深广也。而时出之。德之发用也。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形容上溥博渊泉之义。见而民莫不敬三句。形容而时出之之义。是以下明发用极致。周圆充满。范围天地。故曰配天。此结圣人之能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此章结赞至诚之德归于天性也。经纶等三句乃教乃性乃道三大体也。焉有所倚。明上三大体。乃诚者自成。无假于物。即中也。肫肫其仁。言诚之实也。渊渊浩浩。明诚之广大也。苟不下结。诚之高明深厚。非圣人不能到也。下引诗证成。

  诗云。衣锦尚絅。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澹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此章广引诗。证诚之能德也。前以隐名诚。于此章见矣。曰恶其文。曰闇然。曰淡。曰简。曰温。曰潜伏。曰人所不见。曰不愧屋漏。曰不动。曰不言。曰无言。曰不赏。曰不怒。曰不显。曰不大声以色。曰无声无臭。皆隐之义也。此书依一诚为万事。复万事于一诚。故此显诚之德至精至细矣。闇然淡简温之诚也。知远知风知微明也至诚如神也。潜虽伏矣至毛犹有伦。皆言隐能见。微能显。乃诚之实德也。其重在隐。故有天性无声无臭结之。至隐也。万事至于无声无臭。尽矣极矣。莫可加矣。故云至矣。此章与前章是一文。不必分也。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五

   (信商▆▆龙同室杨氏
  信商▆▆▆同室江氏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十五卷计字一万六百三十
  该银六两三钱▆▆▆厘
  伏愿仗
 般若而悟证真乘赖▆▆▆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六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杂着

  天主说辩(并序)

  天主教乃西域梵自在天外道也。震旦往无其种。自我明万历间。有璃马窦自西洋航海而来至京师。神宗厚遇之。后兹陆续而至者有数十人多。在闽粤浙淮南北两京诸地。所从者皆斯文学者。其类精于天文。能博金银等物。所以能动人心。专排佛。其从化者家有佛像菩萨像。皆令投诸江海中。或蹑佛言为难。如云梵网有言。一切有生皆宿生父母。杀而食之即杀吾父母。如是则人亦不得行婚。是妻妾吾父母云云。士僧无能答。云栖大师尝为折之。其辞藻雅深细。非上智未易晓。衡因广其说。言虽不文。意虽浅识者易解。不为舛说所惑。全生生一念。远离颠倒梦识。证自性之仁慈。续诸佛之慧命。仍以云栖大师说首置。使知兹辩源流深浅。如此而已。

  古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