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去也。永由是方得究竟。然毕命相随。
  凡慈明居常差别激问。众不能酬对。唯永至。
  慈明即点头许可。此所谓无病之药。学者罕得其要。
  况后世知见会解之徒。何由领是事哉。得之当若永。
  发药当若慈明。庶几可也。闹中得静。则井邑成山林。
  烦恼即菩提。众生成正觉。此语初心学人例道得会得。
  作一种平等知见。及其放心。凡圣依前两般。静躁殊用。
  明知是解会。须有安稳处始得一味。不可强会。
  近世多以问答为禅家家风。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
  可怪可怪。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句。
  将为事究明令彻去。
  不似如今人胡乱问趁口答取笑。达者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巳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
  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为定力。
  复不开智眼。所有机缘语句。祇成诤论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
  高邮孙承务作书问。不落意想不在有无。如何则可。师答云。
  若问如何则不可。不问如何亦不可。醉客豁醒神珠自莹。
  岂可预为之计然后领耶。第一等灵利人。
  寻讨不著此一念。难得自见。见之即是。无别有岐路也。
  寻常例以前念为是。以后念照之。前后追逐以心用心。
  心则成境。率初巳成心境了。展转更不堪。如今后念不取。
  自无起灭处。当处解脱。念本不生。
  何更有有无意想为留碍。一念悟心成正觉。此之谓也。念念无生。
  念念无相。与虚空等。触物遇缘。皆佛之妙用。
  无丝头许对待。衣殊独耀十方世界。事目击可了。
  不俟举意然后知之。此盖大丈夫事业。不可不成就。
  取欲要是盖有不是法为碍。欲要得念。良由前后皆失念故也。
  昼夜不自在。要与道合。然无少许合处。愈急愈不合。
  病在取一舍一。不善用心。不得要术。茫然不知。日与道远。
  若安坐宁神。不劳自办。故达磨大师谓杨炫之曰。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缠。超然名之曰祖。
  不著弃一边就一边。当知明明显著。明明作用。拄定会取。
  转凡成圣。点铁成金。要径不可不如此究。
  祇恐人两头走。一既不成二又不是。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乘断烦恼得证。名为偏修。不若应念化成无上。
  知觉之速也。修道人若遇烦恼起时如何。古人云。
  但以正知见治之。余则不然。祇以烦恼治之。如此看来。
  即不见有烦恼也。何故烦恼不可更治烦恼。如火不更烧火。
  水更不湿水。体性一同无可得露现。此了烦恼本空。
  不著除遣。若起智断治捺伏。却成别用心。
  有对待被他二境回换。纵得亦迂曲有分限。须行径直路为上。
  古人云。劫火曾将无气吹。不劳功力当时萎。此之谓也。
  有时静坐。则心念驰散。或然临事又全失却。
  都缘未得亲证。落二落三。致有错谬展转之失。古人云。
  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
  若领此要。万动自寂灭也。且如眼不至色色不至眼。
  声不至耳耳不至声。法法皆尔。云是自心功德藏。
  无可得取舍。契者何往不利。此正是那伽大定也。
  今生出来自肯。学道者。盖夙生曾种善根。素有根本。便解发心。
  亦解疑著。就已寻究。又烦恼障薄。有因有缘。
  此人易可化度。若未薰得此心。正信不生。纵闻之亦不生疑。
  但如风过耳。劝之又生瞋加诽谤。此又何缘得显露。
  所以千人万人中。但一二人而巳。若自解作活计。
  收拾得上。生生从此去。展转明利。更不退失功德。
  一生胜一生。入他诸佛阃域。常与此事相应。
  人间天上亦祇如此。设对五欲八风一切境界。与理符合。
  不行三涂道一味平等正知见。复有何事。生死不可不畏。
  须了此一段死生情伪始得安乐无过。身心为累耳。
  身如桎梏。当知身去来处。心如猿猴。当知心起灭处。
  此二自何处去来起灭。则身心圆明内外一如而巳。
  且心为内身则为外。身为内物为外。国师曰。
  身心一如身外无余。则不见有生死当情。可谓解脱大道也。
  故能令人见闻。不得不脱意想。不得不息物境。不得不融。
  复奚疑哉。
  三自省察。
  一是身寿命。如白驹过隙。何暇闲情。妄为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