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即心意识。总属一念上起。惟今做工夫。能将此一念看破。则一切妄想情虑。当下冰清矣。此所谓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然因众生。祗见得心中妄念。纷纷纭纭。如此之多。其实不知只是一念。今无奈离念纷纭。故古人教人。提一话头做工夫。究之即话头亦是妄念。以但将此一念话头。堵截杂念。归之于一。若穷究此一念深深觑之。觑来觑去。原无起处。本自无生。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惟今老居士。做工夫提话头着力处。只看此一念着力。深深追究。忽然看见此一念本无生处。若了得一念无生。则从此一切念念皆无生矣。此六祖所谓无住生心也。若求玄妙。便是有住矣。如此直捷处。最为有力。不在多求知见。此中一字用不着。只是先要将胸中一切妄想知见。一齐放下。放得心中空空地。洒洒落落一丝不留。看他一念起处。便着力追究。如此是为单刀直入。更不容思前算后。种种计较。才有思算。远之远矣。老居士有志此事。试如此下手何如。

  答钱受之太史

  山野深愧破器。有玷法门。况复久沈瘴海。甘填沟壑。不谓天赐余生。尚有今日。向以衰残多病。将匿影穷山。适以双径有未了因缘。义干生死。不得少此一行。故踉跄而来。虽不敢言善财南询。且幸得以遍参知识。久向居士为当代裴杨。法门保障。且知慈念殷勤。准拟一诣丈室。昨云慈航曾待于锡山。当面错过。大为怅然。适辱慈音远及。法供种种。捧诵再三。弥感情至。益令妄想飞越。足不容缓。但雨雪连绵。少晴出山。尚有云栖一行。湖上无多留连。归次吴门。必入毗耶之室。先此致谢不宣。
  又。
  山野居常。恒忧法门寥落。即外护金汤。难得真寔荷担之人。昨幸见居士。大慰夙心。现宰官身。竖正法幢斯时大有望焉。若山野朽株。为法门弃物。承法爱之深。自信夙缘。虞山之会。匆匆未尽所怀。辱联舟远送。更感惓惓。别后。仲夏望后抵匡山。卜居山南七贤五乳之闲。诛茅数椽。聊尔栖息。前寄八行时。尚未得定止也。一向老病相侵。幻躯故有湿疾作楚。冬来方觉小可。护法编时对披读。诸老塔铭。言言指归向上一路。得宗门正眼。我明法运大开。赖有此为衡鉴。若刻施流通。利法不浅。其稿。俟明春当专持上。
  又。
  向致楞伽笔记。此经的为心宗正脉。未审曾留意否。近来东南衲子中。参究向上者多。苦无明眼宗匠指示。都落光影门头掉弄识神。被冬瓜印子印坏。又不肯亲近教乘。求真正知见。实为难得。宰官中向三十年来。护法大心者不少。而求真真潜心本地功夫者。亦不多得。大段士大夫太煞聪明。无论若禅若教。一状领过。从前目中[番*ㄆ]大名者。可概见矣。此时不但世谛。即法门中更难。言之为可流涕。方今世道浇漓。法门寥落之秋。非大力量人出。谁为匡持。尝谓匡世道在正人心。护法门在正知见。然正人心。必以正知见为本。所谓不偏不党。王道荡荡。非至公无我之心。何由一群情而定众志哉。然无我之学。必从法中参究功夫。将身心世界大破一番。揭露本有大光明藏。方能观身世如空花泡影。视功名如梦幻水月。自然齐生死。一是非。超毁誉。如此。方敢言视天下为一家。视群生为一身。廓然大公。斯则人心自正。世道可淳。而致君泽民之效。无越于此矣。谛观宋濂溪之学。实出于此。故能羽翼 圣祖。开万世太平之业。读护法编。未尝不抚卷而叹也。季世末习。大有不可挽者。必若人。然后可言太平之治。且天道运而不息。岂斯世而绝无斯人哉。山野自愧为法门弃物。生无补于世。而忧法之心。如出诸己。故所望于居士者。重且大。切愿乘时深畜厚养。以胥 天眷。其于 社稷苍生。引领翘足极矣。安忍不发深心重愿乎。护法编。文章不必重加批点。但就诸祖塔铭开正眼处。略发一二。则已为赘。幸蚤刻之为望。近拙述楞严通议。先已令致览。此经广博。包含一代圣教。迷悟因果。理无不彻。向来解者。未尽发挥。山野此作。大非故辙。似更易入。其法华通义。亦尽翻旧案。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此三经者。居士宜深心究之。他日更有请焉。
  又。
  护法录。即禅宗之传灯也。其所重。在具宗门法眼。观其人。则根器师资。悟门操行建立。至若末后一着。尤所取大。今于毫端通身写出。不独文章之妙。其于护法深心。无字不从实际流出。其于教法来源。显密授受。详尽无遗。此古今绝唱一书。非他掇拾之比。今但就宗门诸大老塔铭中者。以正见正行为主。如居士之见者大同。亦不敢更增染污。其于碑记序文。特文章耳。则不必也。今以后寄底本覆上。若早刻一日。则法门早受一日之惠也。山僧向读 高皇文集。有关佛教。及诸经序文。并南京天界报恩灵谷能仁鸡鸣。五放建寺中。各有 钦录。簿中所载要紧事迹。意要集成一书。以见 圣祖护法之心。若同此录共成一部。足见昭代开国君臣一体。亦古今所未有也。惟居士乘此留意一寻。最为胜事。实山僧所至愿也。
  又。
  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