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己灵耳。渠以本愿。请老人为敷扬者有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从老人于京之大慈寿寺。雪夜请益。哀泣自叙其志愿云云。老人为信笔书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缘。致 圣天子怒。逮及于渠。实出九死。余戍雷阳。宗复自蒲万里。问老人于瘴海间。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则见其光明夺目也。遂赘之以此。

  普贤行愿品题辞

  毗卢遮那如来。居华藏界。菩提场中。为地上菩萨。说华严经。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即龙胜大士。尽出世间智。不能数其品目。而此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卢舍那如来。旷劫所修广大因行。所感华藏世界。殊胜庄严。其因地本行。不出普贤十种大愿。而此愿者。乃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摄无遗。故曰愿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睹华藏现成受用乎。

  题安乐行品后

  予少读四教仪。见天台大师。判五种法师。为观行位。窃有疑焉。既见法门之有以持经为行者。动则诵法华经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与经淴合。是知持经之难矣。及予述法华通议。至佛赞法师之功德。有供养者。其福过于供佛。有毁谤者。其罪重于谤佛。此我世尊金口诚言。及见持经之法师。现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按六根清净。当在七信菩萨不退者。以永不退堕生死也。何持经之功一至此邪。是知持者。不在纸墨文字。而在离言妙契佛心。佛之慧命。由是相续而不断者。宜其功德殊胜然矣。某人受持此经。于安乐行中。有所契入。故专持之。此乃世尊教诸末法。持经弟子第一妙行。即如来之家法也。从是而入法华三昧。悟佛知见。固无难矣。

  题刻药师经后

  经以药师名者。盖依本佛而称也。至圣无名。以德彰名。然佛为三界医王。善治一切众生心病。故称医师。是则一大藏教。乃对症之妙药。而众生之病。以痴爱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讵可得乎。问曰。经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求安乐。得安乐。皆众生之痴爱也。佛意本欲众生离之。今有求而必遂者。岂非增益痴爱耶。答曰。非增益之。实欲离之耳。以众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颠倒迷途。溺于爱河。佛以广大慈悲而拔济之。不能顿出。特设方便以引摄之。即其所爱而诱进之。所谓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则世间之爱。可潜消而默化矣。众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贪财者。而梦金宝。生大欢喜。致大欲乐。且金宝欲乐。岂自外至耶。众生处此梦宅。种种希求。佛以如梦幻法门。而调治之。痴爱重。则信佛愈极。信至极。则自心痴爱。化而为佛知见矣。又如置酵于乳。而成酥酪。必转醍醐。此经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药施众生。能服之者。岂不顿祛百病。获长寿哉。居士刘峤。刻经以施多人。正若长者。于四达通衢以妙药施人。但能信受而服之者。则心病顿瘳而随求必应。其药师之号。岂虚称哉。既信自心。则观此经。不属纸墨文字矣。

  白衣陀罗尼经后跋

  白衣陀罗尼经。乃我圆通大士。从大悲心中实际流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于无嗣。志心持此。求无不感应如响。且往往应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有持而不应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师观音如来。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现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功德。与十方三界六道众生。同悲仰故。法界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生者皆白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诳众生之验也。虽然。此男者。果何自而来耶。若即大士现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之男。一一如慈悲现身之士。若非大士现身。又何以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难窥。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是则大士悲仰之心。即众生愿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即求者之心。如镜交光。影影互现。又如谷响。声叫声应。未有自心而不应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则所求之男。实是求者自心所变现。不如是求。故不应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盖寻常男女。纯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痴。原非智慧心所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于大士。则是原出智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谓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其理无疑也。子寅周伯子。笃信此法。一日入山。焚香作礼。乞书此经。然我亦从大士耳门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观。故书写已。又从而解说之。

  跋姜大隐百城烟水卷

  余尝读清凉传。至无着入金刚窟。与文殊茶话间。见诸大士。自云中冉冉而下。因问此众龙象。何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