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自然智。现在前矣。予感激含涕。惜予不能为诸沙弥作究竟导师耳。虽然。惟此即予心血所洒。若自兹以往。见闻随喜。发心兴起。缘缘无尽。至未来际。将令曹溪弟子。人人入此法门。即尘说。刹说。众生说。炽然常转此法也。斯即舍那现在说法。六祖常住此间。即予死不朽矣。欣跃何如。敬书始起因缘。以示来者。为发心地。又为老人广长舌也。

  题曹溪沙弥血书普贤行愿品

  予往住曹溪。中兴祖道。作养诸沙弥冀不坠西来之业。不十年间。似有改观。众中沙弥某。发心刺血书写普贤行愿品。以为终身诵持。老人喟然而叹曰。沙弥识法者也。乃能刺血书写此经。行此难行之大事。盖法界缘起。不分迷悟。不属圣凡。但有弘为。皆归真际。所谓山河大地。共转根本法轮。鳞甲羽毛。普现色身三昧。况此身血。从法界流滴入此经。岂不称真法性者乎。沙弥苟以如是书写。如是持诵。尽命不懈。则心心不出普贤行海。步步不离华藏道场。但当谛信不疑。此外别无佛法。如是。则老人如法界而称叹。亦未能尽功德之量。如其自昧本心。动与法违。纵亲见愿王。犹然重增业识耳。

  常住清规

  大师入山自二十八年九月二十日到寺。
  十月初七日始。至初九日止。三日在殿精选合寺大小僧行讽经读书。初九日设立法华堂。卯时鸣钟三通。齐赴 佛殿。摆设不许延迟。仍要褊衫整齐。各带法华经一部。少则二人共之。俱在一时完备。不许违误。十三日设立义学三处。  东廊馆十月十三日午时开
  西廊馆十月十三日寅时开
  延寿馆十月十三日巳时开

  曹溪宝林禅堂十方常住清规

  惟我六祖大师。说法曹溪。天下衲子归之。祖设安居。以容广众。此禅堂之设。最初之始也。至百丈大师。立律条以约多人。此清规创初。所由立也。自此凡天下丛林。皆有禅堂。以行清规。名为十方常住。虽千万指。如一人之身。头目手足之相须耳。惟曹溪禅堂。自 六祖之后。今千年矣。久而遂废。凡本寺僧徒。分烟散火。居止不一。而清规不行。即十方衲子。礼 祖而至者。茫然无归。虽有祖庭之设。无复清修之业。甚至不异编氓。岂禅源根本之地焉。老人蒙 圣恩度岭。承当道护法盛心。不忍 祖庭之零落。命寺僧延予。以整理之。予至则苦心一志。以中兴 祖道为心。除修殿宇乃清宝林旧址。僧房填塞。遂捐资别买空地。移僧房七所。辟成一区。复立内禅堂一座。以安常住僧众。立外堂一座。接纳十方往来。除常住香灯外。别捐己资。赎紫笋庄田。山园地土。以为供赡。名为十方常住。安居既就。四事既周。恐居是堂者。不能律身进道。及堂中主者。不谙古德清规。事有差舛。言行乖违。有坏法门。不唯有辜创立之心。实负龙天护法之意。凡日用事宜。略设条例如左。宾主各宜遵守。以图永久光扬祖道。庶使法门不坠。道业可成。老人仰续 六祖如线之脉。亦稍摅其本愿矣。凡我弟子。务宜守之。慎勿轻忽。佛说常住有二种。一常住常住。即今之寺。立住持以主之。称曰长老。为一寺领袖。一十方常住。即今之禅堂。立堂主以主之。为十方领袖。故居是堂者。无论内外。皆称十方。以发心修行。志超方外。非世俗比也。其清规礼法。如住持例。但住持与众僧。有上下之分。若主禅堂法食均等者。则有师资之分。称曰堂头。如今之少林。若但掌禅堂事务。称曰堂主。与众有宾主之分。即今之诸方。凡在堂之僧。日用助道。四事因缘。皆实赖之。丛林一切大小事务。皆仗荷之。众皆拱手而已。非细事也。是须递相恭敬。内外和合。以道为怀。勿妄生议论。以求过端。所处礼法清规。自有定例。务安分守成。勿妄增减。禅堂之设不轻。堂主之任甚重。以十方眼目。指瞩一人。直须言行端洁。以副众望。故居是任者。务秉慈悲心。广大心。软和心。忍辱心。谦下心。以菩萨修行心。如桥梁。如大地。方堪荷负众生。乃称妙行。故凡日用饮食。与众同甘苦。不得私自偏众。滴水茎菜。以众为心。不得专任己意。以取讥谤。众僧有过。当白堂中板首。婉言方便处之。不得遽出暴言粗语。任情呵责。不得苛刻佃民。以招怨谤。凡一应执事。务要斟酌贤否。不得妄用匪人。常住钱谷。当撙节浮费。不得过用。若系当用。宜与板首。预先商确可否。查书记簿。明开支销。不得专任己意。堂中岁计。即常住租课。每年不足三分之一。所欠甚多。并无实法。但凭大众修行。以感龙天外护。俱在堂主一肩募化。万一不足。大众只宜同甘淡薄。不得过求丰美。妄贷债负。以累常住。作务行人。苦心劳力。终岁辛勤。冬夏二季。必须量给单布。以助道心。但常住岁计不足。实难定规。是在堂主多方设处。否则不能以安行人。其堂中在单僧众。理宜均等。但力所不及。势难措办。贷则返累常住。难以持久。若就八月会中。缘难一定。抑恐预有借办。当即填还。今照所有施利。先除还所负。余则斟酌多寡。量散堂中。以助道缘。难为定例。若更有余者。存贮以实常住。不致空虚。庶可持久。傥有施主专意布施。随所发心。不属常例。堂中岁计。全在八月会